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2课:登高教案统编版

ID:65300

时间:2022-04-29

相关标签:  语文  

  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2课:登高教案统编版

  一、学习目标

  (一)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二)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四)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重点:1、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2、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三、学习过程

  (一)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先看一副对联,是哪个历史人物?

  上联:世上疮痍,诗中哲圣

  下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副对联,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学习一首诗歌要了解其为人。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社会各个方面都发展到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叫“盛唐”。唐代文学特别是唐代诗歌发展到历史上的最高峰,诗坛上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和优秀的作品。公元712年,杜甫生于此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正因为杜甫写出了诗史,所以人们称他为“诗圣”。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也特别擅长律诗和绝句的写作,许多作品都是千古名篇。

  背景:

  作为能够写出“诗史”的“诗圣”,杜甫的作品是博大精深的。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安史之乱时期。稍有历史常识的同学都知道,发端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杜甫也深受其害,被迫流落他乡,过着有家难回的痛苦生活。所以,他的许多作品中,不仅寄寓了深沉的个人情感,而且也饱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登高》就是这些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这八个诗句,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

  (二)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大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研读鉴赏

  1、律诗基本知识

  2.诗眼?

  3、作者在悲什么,因为什么而悲?

  (1)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鉴赏写景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四)《登高》的艺术成就:

  提示:可以从句式和抒情手法的角度去考虑。

  (五)结合全诗概括诗中“悲”的内容

  (六)拓展阅读----《江汉》进一步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题:请解析杜甫《江汉》中“片云”“夜月”、“落日”、“秋风”的内涵。

  (七)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发挥联想与想象将这首诗歌改写为散文。

  参考答案:

  (二)诵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研读鉴赏

  1、律诗基本知识

  2.诗眼:悲

  3、作者在悲什么,因为什么而悲?

  (1)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2)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4、鉴赏写景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四)《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胡应麟曾说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三四两句。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诸)。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却一气呵成,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五)

  1、景:自然之秋

  写景:风、天、猿、啸、渚、沙、鸟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水

  2、己:人生之秋 常作客 多病 独登台 浊酒 繁霜鬓

  羁旅愁、身世苦

  3、国:国家之秋---安史之乱 繁镇割据---家国忧

  (六)拓展阅读------《江汉》进一步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

  答案:第二联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意境凄清,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发挥联想与想象将这首诗歌改写为散文。

  教师作品: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 ,重阳节。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疾病缠身。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课后分层训练(十二) 登高 琵琶行 并序

  一、语用小题夯基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潦倒新停浊酒杯   新停:刚刚停止

  B.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解析:选A B项,老大:年纪大了。C项,去来:走了以后。D项,掩泣:掩面哭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万里悲秋常作客

  解析:选B A项,古义:突然出击。今义: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C项,古义:借指晚年。今义:一百年。D项,古义:远离故乡。今义:距离十分遥远。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C. D.解析:选B B项,均为介词,在。A项,①动词,弹奏;②介词,替。C项,①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②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D项,①连词,来;②介词,把。

  4.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间关莺语花底滑 B.终岁不闻丝竹声

  C.铁骑突出刀枪鸣 D.冰泉冷涩弦凝绝

  解析:选B B项,借代,“丝竹”代指音乐。其余三项均是比喻修辞。

  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B.江州司马青衫湿

  C.使快弹数曲 D.妆成每被秋娘妒

  解析:选C C项为省略句,“使”后省略宾语“之”;其他三句均为被动句。

  6.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杜甫(712—770),字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     ”,称誉杜甫为“     ”。杜甫写了很多传颂千古的名篇,其中“三吏”为《    》《    》《    》,“三别”为《    》《    》《    》。

  (2)律诗通常每首    ,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    ,第二联为    ,第三联为    ,第四联为    。

  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的上下句惯例是    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律诗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      、      。

  (3)行,又叫“歌行”,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   ,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4)新乐府,是唐人模仿乐府诗却又不再用乐府旧标题,而依据内容另取一个新标题的诗。    是新乐府诗歌运动的主要人物。

  (5)教坊,唐代官办管理    、    的机构。

  (6)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      ”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答案:(1)子美 现实主义 李杜 诗史 诗圣 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2)八句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对仗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3)自由 (4)白居易 (5)音乐杂技 教练歌舞 (6)司马青衫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        ”。

  (3)《琵琶行》中借“梦”表现人物、寄托情思的诗句是“        ,        ”。

  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3)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8.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下面这首诗的前两句已经被描绘成一幅画,请依据后两句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一幅可感的画面。要求:①想象合理;②描绘要有诗意;③不超过50字。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画面一:夜色深沉,秋色浓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苍苍。四下里一片寂静,行人绝迹,只有不知名的秋虫在低低地吟唱。

  画面二:

  参考答案:独自一人出门走向村外的田野,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二、类文阅读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9~10题。

  秋兴八首①(其八)

  杜 甫

  昆吾御宿②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③。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④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刚结束,诗人时年55岁,漂泊至夔州。②昆吾、御宿:汉宫苑名,在长安一带,诗人年轻时曾与诗友畅游该地。③紫阁峰:在长安附近,为终南名山。渼陂:湖泊名,传其水味、鱼味均美。④彩笔:相传江淹少时,曾梦人授以五色笔,从此文思大进,晩年又梦一个自称郭璞的人索还其笔,此后作诗,再无佳句。后人因以“彩笔”指辞藻富丽的文笔。

  9.颔联的语序是颠倒的,请将其还原,并分析“香稻”“碧梧”前置对表意的作用。

  答:

  参考答案:“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将“香稻”“碧梧”前置,突出了稻米之香、梧桐之美,反映了昔日长安(唐朝)繁华丰盛的情景,为诗歌所表达的“昔盛今衰”的主旨蓄势。

  10.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

  参考答案:尾联中诗人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句写自己往昔曾经依仗才华文气,意气风发,一心想要安社稷救黎民,一展壮志抱负;后句写而今满头白发,遥望长安,国家残破,流落漂泊,壮志难酬,满心凄苦,从而突出了诗人因时光流逝、壮志未酬而产生的愤郁不平和伤感凄凉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答:

  参考答案:晴天本无雨,夏季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用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1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目中的“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三、仿真高考提能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秋雨叹①(其三)

  杜 甫

  长安布衣谁比数②?反锁衡门③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④。

  [注] ①《秋雨叹》组诗共三首,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庄稼歉收,粮食匮乏,房屋毁坏,民不聊生。当朝宰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②谁比数:没人关心。③衡门:贫者所居。④仇氏《杜诗详注》中言:“日者君象,土者臣象。”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反锁”写出了诗人闭门不出的生活状态,“环堵”写出了诗人家境的贫困。

  B.颔联写出了诗人看到稚子在风雨中无忧无虑地奔跑的身影时愉悦的心情。

  C.颈联借胡雁欲高飞而不能来比喻诗人自己身居困厄不能施展抱负的无奈处境。

  D.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诗人雨中寥落的情景,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对个人及国事的感慨。

  解析:选B B项,“写出了诗人看到稚子在风雨中无忧无虑地奔跑的身影时愉悦的心情”分析不当,应是以稚子的无忧来反衬诗人对民生困苦的时局的担忧。

  14.《杜诗详注》说此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请结合尾联加以分析。

  答:

  参考答案:诗人用“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指君臣失道的时局,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昏庸、奸臣当道的愤懑之情。“泥污后土何时干”一语双关,表面上指希望天气好转,让百姓生活好转,暗指希望奸臣当道的局面尽快结束。尾联寄寓了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元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 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B.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C.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且富含哲理。

  D.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解析:选B B项,这两句并非真的是诗人与友人的问答,而是诗人的想象、假设,是虚写。

  16.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答:

  参考答案:①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②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2课:登高教案统编版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2298946647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闽ICP备18023965号-5闽公安备35020602002120     Copyright © 2011-2021 https://www.xuexiba.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免费获得验证码

微信公众号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应付金额: 300

付款成功后,概不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