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2课:蜀相教学设计

ID:65226

时间:2022-04-21

相关标签:  部编版    语文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2课: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学习怀古诗鉴赏方法

  2.体会学习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

  1.关于作者

  杜甫(712——770),字,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后世称为杜少陵。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的诗歌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也被尊称为“”。

  2.联接古今,读懂杜甫

  (1)杜甫的才学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杜甫七岁能作诗,

  。有 1500多首诗留存于世。

  (2)杜甫的志向、困居与等待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他怀揣

  ,满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44岁前没有得到任何报国机会

  下寒士俱欢颜”的热切期盼。但

  :他应试落第,科举之

  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甚至颠沛流离的境

  路被阻;他献赋不成,困居长安十载。

  地。

  (3)杜甫的为官与贬谪

  40岁,朝廷祭祀盛典,杜甫献赋,得玄宗赏识。(奸佞进谗受阻)

  44岁,杜甫首次做官,低阶官职(看守兵甲器杖,管门禁锁钥)。当年安史之乱爆发。

  45岁,玄宗西逃,肃宗即位,避难羌村。投奔肃宗,为叛军虏。再投肃宗,为左拾

  遗。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贬至华州。回到长安,杜甫官复左拾遗。

  46岁,终因受房琯案牵连,再贬华州。

  47岁,不堪污浊时政,辞去职务。

  3.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决定辞官还乡。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1 / 3

  三、关于怀古咏史诗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

  诗人以

  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怀念古感慨兴衰、托古讽今、感慨个人遭遇(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迹来达到门、壮志难酬的悲怆)

  等目的。

  【课上学习】

  一、诵读

  二、品味(景—人—情)

  1.一座祠堂

  任务1:对首联、颔联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武侯祠周围的

  景色。

  2.一位丞相

  任务2:读颈联、尾联,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丞相的事迹及形象

  事迹:

  形象:

  3.一片丹心

  任务3:联接古今,读懂英雄;思考杜甫“泪”中的复杂情感。

  诸葛亮杜甫

  才志

  境遇

  结局

  情感

  思考:杜甫的“泪”为何而流?

  三、深思

  1.结合拓展阅读,谈谈尾联中“英雄”到底指哪些人?英雄之泪因何而流?

  2.结合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的事例,谈谈古今英雄有什么区别?作为新时代接班人,面对这些英雄,你会说些什么?

  【课后作业】

  1.结合学过的以《蜀相》为代表的咏史怀古诗,总结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

  2.读冯至《杜甫传》

  拓展阅读:

  附录1:

  书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唐) 陆游(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

  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

  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满江红·写怀

  岳飞(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

  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

  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附录2:

  2019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于敏

  2.要和乡亲们在一起,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上。——申纪兰

  3.能造一辈子中国星,是我人生最大的心愿。——孙家栋

  4.当初我当兵就做好了准备,命就交给了国家。——李延年

  5.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好多都牺牲了,他们才是英雄。——张富清

  6.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黄旭华

  7.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袁隆平

  8.青蒿素研究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屠呦呦

  附录3: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

  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

  攻。

  ——卧龙岗

  “诸葛亮”对联

  对联简析:

  收二川:辅佐刘备收取东川(汉中)、西川(益州)。

  排八阵:陆逊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诸葛亮为救刘备在入川路上布设八阵图。

  六出七擒:六出祈山,七擒猛获。

  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布七星灯阵向北斗续命,自三顾茅庐忠心扶汉,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取西蜀:辅佐刘备占领西川,成就蜀汉霸业。

  定南蛮:亲征南中,南蛮首领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最后终于臣服蜀汉,不再造反。

  东和北拒:东和吴国孙权,北抗魏国曹操。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借东风,火烧赤壁。

  附录4:杜甫写诸葛亮的诗

  咏怀古迹——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诸葛亮的大名水远留在天地间,被后世所尊崇的重臣的遗像,其清高也让人肃然起敬。他周密的等划谋略,使天下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千百年来,他的才能就像鸾凤振羽云霄。他辅佐刘备,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指挥镇定从容,让萧何曹参都为之失色,由于时运不好,汉朝的伟业诸葛亮也难以复兴,但他意志坚决,最终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病死军中。

  这首诗是诗人瞻仲诸葛武侯祠追怀诸葛亮而作的。全诗以议论为主,由赞颂诸葛亮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以历代伟人与之相比,来称颂他的丰功伟业,惜其心愿最终没能达成。诗议论但不空洞,句句含情,层层深入,体现出了诗人坦荡的胸襟和动人的情怀。

  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诸葛亮的功绩最为卓越,他所创制的八阵图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水如何的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刘备失策想要吞并吴国留下了千年的遗憾。

  诗人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他卓绝的军事才能,同时也表现出了由于刘备的失策而没有完成恢复汉室的大业的遗憾。诗人既是在怀古,议论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又是在抒怀,抒情色彩浓郁。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蜀相》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

  高二学生经过高一学年的学习,尤其是古典诗歌单元的学习,已经能够初步把握唐诗宋词的体裁特点和鉴赏方法,对一些常见的重要作家,如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李清照、柳永等人的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也能大致了解把握。因此学生在学习杜甫《蜀相》时,能够联系学过的杜甫相关知识(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来理解把握诗歌。

  2、能力水平

  学生在过去一学年古典诗歌的学习中积累一定的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一些诗歌常见艺术手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诗歌教学打下基础。然学生对于诗歌鉴赏方法还是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训练,因此本节课打算通过《蜀相》一诗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诗歌炼字题型的分析方法,掌握解读怀古诗的思想情感的方法——抓住怀古诗中古人古事与作者际遇之间的链接点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蜀相》效果分析

  1、教学方法的选择较为合理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本诗时用MV“吟咏”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导课,再到学生的”诵读展示”“思考交流”“拓展升华”;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入景入情”等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较为合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较为充分

  本节课的设计及课堂教学都是从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出发点。给学生创设了较多的展示机会。例如:让学生诵读展示,让学生用散文化语言还原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况诸葛亮的事迹和形象,让学生通过表格比对的方式感受杜甫对诸葛亮复杂而特殊的情感,寻找两者链接点,让学生结合诗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比对古今英雄异同,最后又让学生结合古今英雄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的突破比较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在前两联的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找意象,描意境,然后体会“自”“空”两字体会作者的感情,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而且也教给学生鉴赏“乐景哀情”诗句的方法,教学重点得以突破。在后两联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例如“泪满襟”一词,引导学生谈理解时联系到杜甫壮志未酬,功业不就的处境,不仅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诗人的叹惋之情,而且也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4、教学情感交流较为充分

  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所以本每节课中能让学生能把自己从诗中读到的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真情流露,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比如学生在完成“杜甫和诸葛亮的链接点”这个表格时有的学生充满敬仰之情,有的学生充满悲叹之情,还有的学生充满愤懑之情。在面对英雄谈想法的时候,学生更是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5、注重了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学习和高考结合起来

  课堂上的关于“怀古诗鉴赏技巧”的点拨让学生把学与考结合起来,明白高考就是对平时学到的鉴赏方法的整理和运用,消除对高考的畏难情绪。

  二、本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教学内容还不够开放灵活

  教学时,课堂还不够开放灵活。比如诸葛亮讨伐魏国的情况,诸葛亮卒于五丈原的情形等教师处理的比较仓促。

  2、课堂结构安排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每一个环节几乎平均用力,有些问题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课堂检测这个环节也进行的比较仓促。

  《蜀相》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诗意的探寻”的一首诗歌,是杜甫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本单元要学习如何品味诗歌之美,深切感受其中所包蕴的意蕴美和情感美。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功业未就,抒发了自己的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本诗是一首怀古诗,也是杜甫忧国忧民诗歌特点的主要体现,通过本诗的学习,一方面加深对杜甫诗歌风格的理解,并通过诗歌颔联的“空”“自”二字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答题技巧的掌握,一方面通过杜甫这首怀古诗,举一反三,引导掌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通过抓住古人古事与诗人际遇的链接点来把握咏史诗的思想情感。

  《蜀相》评测练习

  1.【高考链接】

  [2011·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诗人通过描写、等意象,抒发了(情感)。

  (2)本诗的抒情手法是。

  2.小论文“杜甫的诸葛亮情结”之我见。

  《蜀相》教学反思

  《蜀相》是杜甫为诸葛亮写的,赞扬了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和赫赫业绩,它对于未酬者既是颂词又是挽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学习任务单”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方法的选择较为合理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本诗时用MV“吟咏”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导课,再到学生的”诵读展示”“思考交流”“拓展升华”;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入景入情”等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较为合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较为充分

  本节课的设计及课堂教学都是从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出发点。给学生创设了较多的展示机会。例如:让学生诵读展示,让学生用散文化语言还原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况诸葛亮的事迹和形象,让学生通过表格比对的方式感受杜甫对诸葛亮复杂而特殊的情感,寻找两者链接点,让学生结合诗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比对古今英雄异同,最后又让学生结合古今英雄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的突破比较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在前两联的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找意象,描意境,然后体会“自”“空”两字体会作者的感情,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而且也教给学生鉴赏“乐景哀情”诗句的方法,教学重点得以突破。在后两联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例如“泪满襟”一词,引导学生谈理解时联系到杜甫壮志未酬,功业不就的处境,不仅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诗人的叹惋之情,而且也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4、教学情感交流较为充分

  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所以本每节课中能让学生能把自己从诗中读到的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真情流露,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比如学生在完成“杜甫和诸葛亮的链接点”这个表格时有的学生充满敬仰之情,有的学生充满悲叹之情,还有的学生充满愤懑之情。在面对英雄谈想法的时候,学生更是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5、注重了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学习和高考结合起来课堂上的关于“怀古诗鉴赏技巧”的点拨让学生把学与考结合起来,明白高考就是对平时学到的鉴赏方法的整理和运用,消除对高考的畏难情绪。

  二、本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教学内容还不够开放灵活

  教学时,课堂还不够开放灵活。比如诸葛亮讨伐魏国的情况,诸葛亮卒于五丈原的情形等教师处理的比较仓促。

  2、课堂结构安排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每一个环节几乎平均用力,有些问题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课堂检测这个环节也进行的比较仓促。

  反思是为了寻找问题,自我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保持优点,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蜀相》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要求,并结合教材地位、学情特点,确立了本节课的目标。

  1. 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学会鉴赏怀古诗的方法。

  2.学习古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2课: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学习怀古诗鉴赏方法

  2.体会学习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

  1.关于作者

  杜甫(712——770),字,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后世称为杜少陵。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的诗歌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也被尊称为“”。

  2.联接古今,读懂杜甫

  (1)杜甫的才学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杜甫七岁能作诗,

  。有 1500多首诗留存于世。

  (2)杜甫的志向、困居与等待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他怀揣

  ,满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44岁前没有得到任何报国机会

  下寒士俱欢颜”的热切期盼。但

  :他应试落第,科举之

  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甚至颠沛流离的境

  路被阻;他献赋不成,困居长安十载。

  地。

  (3)杜甫的为官与贬谪

  40岁,朝廷祭祀盛典,杜甫献赋,得玄宗赏识。(奸佞进谗受阻)

  44岁,杜甫首次做官,低阶官职(看守兵甲器杖,管门禁锁钥)。当年安史之乱爆发。

  45岁,玄宗西逃,肃宗即位,避难羌村。投奔肃宗,为叛军虏。再投肃宗,为左拾

  遗。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贬至华州。回到长安,杜甫官复左拾遗。

  46岁,终因受房琯案牵连,再贬华州。

  47岁,不堪污浊时政,辞去职务。

  3.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决定辞官还乡。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1 / 3

  三、关于怀古咏史诗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

  诗人以

  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怀念古感慨兴衰、托古讽今、感慨个人遭遇(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迹来达到门、壮志难酬的悲怆)

  等目的。

  【课上学习】

  一、诵读

  二、品味(景—人—情)

  1.一座祠堂

  任务1:对首联、颔联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武侯祠周围的

  景色。

  2.一位丞相

  任务2:读颈联、尾联,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丞相的事迹及形象

  事迹:

  形象:

  3.一片丹心

  任务3:联接古今,读懂英雄;思考杜甫“泪”中的复杂情感。

  诸葛亮杜甫

  才志

  境遇

  结局

  情感

  思考:杜甫的“泪”为何而流?

  三、深思

  1.结合拓展阅读,谈谈尾联中“英雄”到底指哪些人?英雄之泪因何而流?

  2.结合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的事例,谈谈古今英雄有什么区别?作为新时代接班人,面对这些英雄,你会说些什么?

  【课后作业】

  1.结合学过的以《蜀相》为代表的咏史怀古诗,总结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

  2.读冯至《杜甫传》

  拓展阅读:

  附录1:

  书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唐) 陆游(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

  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

  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满江红·写怀

  岳飞(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

  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

  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附录2:

  2019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于敏

  2.要和乡亲们在一起,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上。——申纪兰

  3.能造一辈子中国星,是我人生最大的心愿。——孙家栋

  4.当初我当兵就做好了准备,命就交给了国家。——李延年

  5.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好多都牺牲了,他们才是英雄。——张富清

  6.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黄旭华

  7.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袁隆平

  8.青蒿素研究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屠呦呦

  附录3: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

  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

  攻。

  ——卧龙岗

  “诸葛亮”对联

  对联简析:

  收二川:辅佐刘备收取东川(汉中)、西川(益州)。

  排八阵:陆逊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诸葛亮为救刘备在入川路上布设八阵图。

  六出七擒:六出祈山,七擒猛获。

  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布七星灯阵向北斗续命,自三顾茅庐忠心扶汉,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取西蜀:辅佐刘备占领西川,成就蜀汉霸业。

  定南蛮:亲征南中,南蛮首领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最后终于臣服蜀汉,不再造反。

  东和北拒:东和吴国孙权,北抗魏国曹操。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借东风,火烧赤壁。

  附录4:杜甫写诸葛亮的诗

  咏怀古迹——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诸葛亮的大名水远留在天地间,被后世所尊崇的重臣的遗像,其清高也让人肃然起敬。他周密的等划谋略,使天下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千百年来,他的才能就像鸾凤振羽云霄。他辅佐刘备,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指挥镇定从容,让萧何曹参都为之失色,由于时运不好,汉朝的伟业诸葛亮也难以复兴,但他意志坚决,最终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病死军中。

  这首诗是诗人瞻仲诸葛武侯祠追怀诸葛亮而作的。全诗以议论为主,由赞颂诸葛亮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以历代伟人与之相比,来称颂他的丰功伟业,惜其心愿最终没能达成。诗议论但不空洞,句句含情,层层深入,体现出了诗人坦荡的胸襟和动人的情怀。

  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诸葛亮的功绩最为卓越,他所创制的八阵图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水如何的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刘备失策想要吞并吴国留下了千年的遗憾。

  诗人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他卓绝的军事才能,同时也表现出了由于刘备的失策而没有完成恢复汉室的大业的遗憾。诗人既是在怀古,议论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又是在抒怀,抒情色彩浓郁。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蜀相》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

  高二学生经过高一学年的学习,尤其是古典诗歌单元的学习,已经能够初步把握唐诗宋词的体裁特点和鉴赏方法,对一些常见的重要作家,如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李清照、柳永等人的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也能大致了解把握。因此学生在学习杜甫《蜀相》时,能够联系学过的杜甫相关知识(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来理解把握诗歌。

  2、能力水平

  学生在过去一学年古典诗歌的学习中积累一定的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一些诗歌常见艺术手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诗歌教学打下基础。然学生对于诗歌鉴赏方法还是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训练,因此本节课打算通过《蜀相》一诗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诗歌炼字题型的分析方法,掌握解读怀古诗的思想情感的方法——抓住怀古诗中古人古事与作者际遇之间的链接点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蜀相》效果分析

  1、教学方法的选择较为合理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本诗时用MV“吟咏”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导课,再到学生的”诵读展示”“思考交流”“拓展升华”;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入景入情”等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较为合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较为充分

  本节课的设计及课堂教学都是从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出发点。给学生创设了较多的展示机会。例如:让学生诵读展示,让学生用散文化语言还原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况诸葛亮的事迹和形象,让学生通过表格比对的方式感受杜甫对诸葛亮复杂而特殊的情感,寻找两者链接点,让学生结合诗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比对古今英雄异同,最后又让学生结合古今英雄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的突破比较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在前两联的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找意象,描意境,然后体会“自”“空”两字体会作者的感情,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而且也教给学生鉴赏“乐景哀情”诗句的方法,教学重点得以突破。在后两联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例如“泪满襟”一词,引导学生谈理解时联系到杜甫壮志未酬,功业不就的处境,不仅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诗人的叹惋之情,而且也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4、教学情感交流较为充分

  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所以本每节课中能让学生能把自己从诗中读到的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真情流露,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比如学生在完成“杜甫和诸葛亮的链接点”这个表格时有的学生充满敬仰之情,有的学生充满悲叹之情,还有的学生充满愤懑之情。在面对英雄谈想法的时候,学生更是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5、注重了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学习和高考结合起来

  课堂上的关于“怀古诗鉴赏技巧”的点拨让学生把学与考结合起来,明白高考就是对平时学到的鉴赏方法的整理和运用,消除对高考的畏难情绪。

  二、本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教学内容还不够开放灵活

  教学时,课堂还不够开放灵活。比如诸葛亮讨伐魏国的情况,诸葛亮卒于五丈原的情形等教师处理的比较仓促。

  2、课堂结构安排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每一个环节几乎平均用力,有些问题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课堂检测这个环节也进行的比较仓促。

  《蜀相》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诗意的探寻”的一首诗歌,是杜甫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本单元要学习如何品味诗歌之美,深切感受其中所包蕴的意蕴美和情感美。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功业未就,抒发了自己的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本诗是一首怀古诗,也是杜甫忧国忧民诗歌特点的主要体现,通过本诗的学习,一方面加深对杜甫诗歌风格的理解,并通过诗歌颔联的“空”“自”二字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答题技巧的掌握,一方面通过杜甫这首怀古诗,举一反三,引导掌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通过抓住古人古事与诗人际遇的链接点来把握咏史诗的思想情感。

  《蜀相》评测练习

  1.【高考链接】

  [2011·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诗人通过描写、等意象,抒发了(情感)。

  (2)本诗的抒情手法是。

  2.小论文“杜甫的诸葛亮情结”之我见。

  《蜀相》教学反思

  《蜀相》是杜甫为诸葛亮写的,赞扬了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和赫赫业绩,它对于未酬者既是颂词又是挽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学习任务单”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方法的选择较为合理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本诗时用MV“吟咏”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导课,再到学生的”诵读展示”“思考交流”“拓展升华”;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入景入情”等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较为合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较为充分

  本节课的设计及课堂教学都是从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出发点。给学生创设了较多的展示机会。例如:让学生诵读展示,让学生用散文化语言还原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况诸葛亮的事迹和形象,让学生通过表格比对的方式感受杜甫对诸葛亮复杂而特殊的情感,寻找两者链接点,让学生结合诗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比对古今英雄异同,最后又让学生结合古今英雄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的突破比较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在前两联的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找意象,描意境,然后体会“自”“空”两字体会作者的感情,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而且也教给学生鉴赏“乐景哀情”诗句的方法,教学重点得以突破。在后两联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例如“泪满襟”一词,引导学生谈理解时联系到杜甫壮志未酬,功业不就的处境,不仅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诗人的叹惋之情,而且也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4、教学情感交流较为充分

  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所以本每节课中能让学生能把自己从诗中读到的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真情流露,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比如学生在完成“杜甫和诸葛亮的链接点”这个表格时有的学生充满敬仰之情,有的学生充满悲叹之情,还有的学生充满愤懑之情。在面对英雄谈想法的时候,学生更是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5、注重了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学习和高考结合起来课堂上的关于“怀古诗鉴赏技巧”的点拨让学生把学与考结合起来,明白高考就是对平时学到的鉴赏方法的整理和运用,消除对高考的畏难情绪。

  二、本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教学内容还不够开放灵活

  教学时,课堂还不够开放灵活。比如诸葛亮讨伐魏国的情况,诸葛亮卒于五丈原的情形等教师处理的比较仓促。

  2、课堂结构安排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每一个环节几乎平均用力,有些问题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课堂检测这个环节也进行的比较仓促。

  反思是为了寻找问题,自我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保持优点,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蜀相》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要求,并结合教材地位、学情特点,确立了本节课的目标。

  1. 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学会鉴赏怀古诗的方法。

  2.学习古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2课: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学习怀古诗鉴赏方法

  2.体会学习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

  1.关于作者

  杜甫(712——770),字,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后世称为杜少陵。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的诗歌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也被尊称为“”。

  2.联接古今,读懂杜甫

  (1)杜甫的才学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杜甫七岁能作诗,

  。有 1500多首诗留存于世。

  (2)杜甫的志向、困居与等待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他怀揣

  ,满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44岁前没有得到任何报国机会

  下寒士俱欢颜”的热切期盼。但

  :他应试落第,科举之

  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甚至颠沛流离的境

  路被阻;他献赋不成,困居长安十载。

  地。

  (3)杜甫的为官与贬谪

  40岁,朝廷祭祀盛典,杜甫献赋,得玄宗赏识。(奸佞进谗受阻)

  44岁,杜甫首次做官,低阶官职(看守兵甲器杖,管门禁锁钥)。当年安史之乱爆发。

  45岁,玄宗西逃,肃宗即位,避难羌村。投奔肃宗,为叛军虏。再投肃宗,为左拾

  遗。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贬至华州。回到长安,杜甫官复左拾遗。

  46岁,终因受房琯案牵连,再贬华州。

  47岁,不堪污浊时政,辞去职务。

  3.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决定辞官还乡。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1 / 3

  三、关于怀古咏史诗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

  诗人以

  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怀念古感慨兴衰、托古讽今、感慨个人遭遇(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迹来达到门、壮志难酬的悲怆)

  等目的。

  【课上学习】

  一、诵读

  二、品味(景—人—情)

  1.一座祠堂

  任务1:对首联、颔联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武侯祠周围的

  景色。

  2.一位丞相

  任务2:读颈联、尾联,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丞相的事迹及形象

  事迹:

  形象:

  3.一片丹心

  任务3:联接古今,读懂英雄;思考杜甫“泪”中的复杂情感。

  诸葛亮杜甫

  才志

  境遇

  结局

  情感

  思考:杜甫的“泪”为何而流?

  三、深思

  1.结合拓展阅读,谈谈尾联中“英雄”到底指哪些人?英雄之泪因何而流?

  2.结合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的事例,谈谈古今英雄有什么区别?作为新时代接班人,面对这些英雄,你会说些什么?

  【课后作业】

  1.结合学过的以《蜀相》为代表的咏史怀古诗,总结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

  2.读冯至《杜甫传》

  拓展阅读:

  附录1:

  书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唐) 陆游(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

  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

  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满江红·写怀

  岳飞(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

  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

  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附录2:

  2019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于敏

  2.要和乡亲们在一起,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上。——申纪兰

  3.能造一辈子中国星,是我人生最大的心愿。——孙家栋

  4.当初我当兵就做好了准备,命就交给了国家。——李延年

  5.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好多都牺牲了,他们才是英雄。——张富清

  6.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黄旭华

  7.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袁隆平

  8.青蒿素研究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屠呦呦

  附录3: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

  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

  攻。

  ——卧龙岗

  “诸葛亮”对联

  对联简析:

  收二川:辅佐刘备收取东川(汉中)、西川(益州)。

  排八阵:陆逊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诸葛亮为救刘备在入川路上布设八阵图。

  六出七擒:六出祈山,七擒猛获。

  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布七星灯阵向北斗续命,自三顾茅庐忠心扶汉,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取西蜀:辅佐刘备占领西川,成就蜀汉霸业。

  定南蛮:亲征南中,南蛮首领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最后终于臣服蜀汉,不再造反。

  东和北拒:东和吴国孙权,北抗魏国曹操。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借东风,火烧赤壁。

  附录4:杜甫写诸葛亮的诗

  咏怀古迹——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诸葛亮的大名水远留在天地间,被后世所尊崇的重臣的遗像,其清高也让人肃然起敬。他周密的等划谋略,使天下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千百年来,他的才能就像鸾凤振羽云霄。他辅佐刘备,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指挥镇定从容,让萧何曹参都为之失色,由于时运不好,汉朝的伟业诸葛亮也难以复兴,但他意志坚决,最终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病死军中。

  这首诗是诗人瞻仲诸葛武侯祠追怀诸葛亮而作的。全诗以议论为主,由赞颂诸葛亮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以历代伟人与之相比,来称颂他的丰功伟业,惜其心愿最终没能达成。诗议论但不空洞,句句含情,层层深入,体现出了诗人坦荡的胸襟和动人的情怀。

  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诸葛亮的功绩最为卓越,他所创制的八阵图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水如何的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刘备失策想要吞并吴国留下了千年的遗憾。

  诗人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他卓绝的军事才能,同时也表现出了由于刘备的失策而没有完成恢复汉室的大业的遗憾。诗人既是在怀古,议论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又是在抒怀,抒情色彩浓郁。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蜀相》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

  高二学生经过高一学年的学习,尤其是古典诗歌单元的学习,已经能够初步把握唐诗宋词的体裁特点和鉴赏方法,对一些常见的重要作家,如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李清照、柳永等人的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也能大致了解把握。因此学生在学习杜甫《蜀相》时,能够联系学过的杜甫相关知识(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来理解把握诗歌。

  2、能力水平

  学生在过去一学年古典诗歌的学习中积累一定的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一些诗歌常见艺术手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诗歌教学打下基础。然学生对于诗歌鉴赏方法还是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训练,因此本节课打算通过《蜀相》一诗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诗歌炼字题型的分析方法,掌握解读怀古诗的思想情感的方法——抓住怀古诗中古人古事与作者际遇之间的链接点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蜀相》效果分析

  1、教学方法的选择较为合理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本诗时用MV“吟咏”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导课,再到学生的”诵读展示”“思考交流”“拓展升华”;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入景入情”等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较为合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较为充分

  本节课的设计及课堂教学都是从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出发点。给学生创设了较多的展示机会。例如:让学生诵读展示,让学生用散文化语言还原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况诸葛亮的事迹和形象,让学生通过表格比对的方式感受杜甫对诸葛亮复杂而特殊的情感,寻找两者链接点,让学生结合诗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比对古今英雄异同,最后又让学生结合古今英雄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的突破比较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在前两联的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找意象,描意境,然后体会“自”“空”两字体会作者的感情,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而且也教给学生鉴赏“乐景哀情”诗句的方法,教学重点得以突破。在后两联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例如“泪满襟”一词,引导学生谈理解时联系到杜甫壮志未酬,功业不就的处境,不仅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诗人的叹惋之情,而且也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4、教学情感交流较为充分

  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所以本每节课中能让学生能把自己从诗中读到的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真情流露,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比如学生在完成“杜甫和诸葛亮的链接点”这个表格时有的学生充满敬仰之情,有的学生充满悲叹之情,还有的学生充满愤懑之情。在面对英雄谈想法的时候,学生更是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5、注重了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学习和高考结合起来

  课堂上的关于“怀古诗鉴赏技巧”的点拨让学生把学与考结合起来,明白高考就是对平时学到的鉴赏方法的整理和运用,消除对高考的畏难情绪。

  二、本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教学内容还不够开放灵活

  教学时,课堂还不够开放灵活。比如诸葛亮讨伐魏国的情况,诸葛亮卒于五丈原的情形等教师处理的比较仓促。

  2、课堂结构安排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每一个环节几乎平均用力,有些问题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课堂检测这个环节也进行的比较仓促。

  《蜀相》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诗意的探寻”的一首诗歌,是杜甫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本单元要学习如何品味诗歌之美,深切感受其中所包蕴的意蕴美和情感美。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功业未就,抒发了自己的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本诗是一首怀古诗,也是杜甫忧国忧民诗歌特点的主要体现,通过本诗的学习,一方面加深对杜甫诗歌风格的理解,并通过诗歌颔联的“空”“自”二字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答题技巧的掌握,一方面通过杜甫这首怀古诗,举一反三,引导掌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通过抓住古人古事与诗人际遇的链接点来把握咏史诗的思想情感。

  《蜀相》评测练习

  1.【高考链接】

  [2011·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诗人通过描写、等意象,抒发了(情感)。

  (2)本诗的抒情手法是。

  2.小论文“杜甫的诸葛亮情结”之我见。

  《蜀相》教学反思

  《蜀相》是杜甫为诸葛亮写的,赞扬了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和赫赫业绩,它对于未酬者既是颂词又是挽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学习任务单”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方法的选择较为合理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本诗时用MV“吟咏”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导课,再到学生的”诵读展示”“思考交流”“拓展升华”;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入景入情”等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较为合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较为充分

  本节课的设计及课堂教学都是从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出发点。给学生创设了较多的展示机会。例如:让学生诵读展示,让学生用散文化语言还原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况诸葛亮的事迹和形象,让学生通过表格比对的方式感受杜甫对诸葛亮复杂而特殊的情感,寻找两者链接点,让学生结合诗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比对古今英雄异同,最后又让学生结合古今英雄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的突破比较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在前两联的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找意象,描意境,然后体会“自”“空”两字体会作者的感情,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而且也教给学生鉴赏“乐景哀情”诗句的方法,教学重点得以突破。在后两联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例如“泪满襟”一词,引导学生谈理解时联系到杜甫壮志未酬,功业不就的处境,不仅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诗人的叹惋之情,而且也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4、教学情感交流较为充分

  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所以本每节课中能让学生能把自己从诗中读到的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真情流露,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比如学生在完成“杜甫和诸葛亮的链接点”这个表格时有的学生充满敬仰之情,有的学生充满悲叹之情,还有的学生充满愤懑之情。在面对英雄谈想法的时候,学生更是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5、注重了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学习和高考结合起来课堂上的关于“怀古诗鉴赏技巧”的点拨让学生把学与考结合起来,明白高考就是对平时学到的鉴赏方法的整理和运用,消除对高考的畏难情绪。

  二、本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教学内容还不够开放灵活

  教学时,课堂还不够开放灵活。比如诸葛亮讨伐魏国的情况,诸葛亮卒于五丈原的情形等教师处理的比较仓促。

  2、课堂结构安排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每一个环节几乎平均用力,有些问题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课堂检测这个环节也进行的比较仓促。

  反思是为了寻找问题,自我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保持优点,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蜀相》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要求,并结合教材地位、学情特点,确立了本节课的目标。

  1. 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学会鉴赏怀古诗的方法。

  2.学习古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2课: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学习怀古诗鉴赏方法

  2.体会学习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

  1.关于作者

  杜甫(712——770),字,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后世称为杜少陵。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的诗歌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也被尊称为“”。

  2.联接古今,读懂杜甫

  (1)杜甫的才学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杜甫七岁能作诗,

  。有 1500多首诗留存于世。

  (2)杜甫的志向、困居与等待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他怀揣

  ,满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44岁前没有得到任何报国机会

  下寒士俱欢颜”的热切期盼。但

  :他应试落第,科举之

  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甚至颠沛流离的境

  路被阻;他献赋不成,困居长安十载。

  地。

  (3)杜甫的为官与贬谪

  40岁,朝廷祭祀盛典,杜甫献赋,得玄宗赏识。(奸佞进谗受阻)

  44岁,杜甫首次做官,低阶官职(看守兵甲器杖,管门禁锁钥)。当年安史之乱爆发。

  45岁,玄宗西逃,肃宗即位,避难羌村。投奔肃宗,为叛军虏。再投肃宗,为左拾

  遗。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贬至华州。回到长安,杜甫官复左拾遗。

  46岁,终因受房琯案牵连,再贬华州。

  47岁,不堪污浊时政,辞去职务。

  3.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决定辞官还乡。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1 / 3

  三、关于怀古咏史诗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

  诗人以

  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怀念古感慨兴衰、托古讽今、感慨个人遭遇(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迹来达到门、壮志难酬的悲怆)

  等目的。

  【课上学习】

  一、诵读

  二、品味(景—人—情)

  1.一座祠堂

  任务1:对首联、颔联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武侯祠周围的

  景色。

  2.一位丞相

  任务2:读颈联、尾联,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丞相的事迹及形象

  事迹:

  形象:

  3.一片丹心

  任务3:联接古今,读懂英雄;思考杜甫“泪”中的复杂情感。

  诸葛亮杜甫

  才志

  境遇

  结局

  情感

  思考:杜甫的“泪”为何而流?

  三、深思

  1.结合拓展阅读,谈谈尾联中“英雄”到底指哪些人?英雄之泪因何而流?

  2.结合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的事例,谈谈古今英雄有什么区别?作为新时代接班人,面对这些英雄,你会说些什么?

  【课后作业】

  1.结合学过的以《蜀相》为代表的咏史怀古诗,总结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

  2.读冯至《杜甫传》

  拓展阅读:

  附录1:

  书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唐) 陆游(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

  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

  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满江红·写怀

  岳飞(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

  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

  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附录2:

  2019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于敏

  2.要和乡亲们在一起,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上。——申纪兰

  3.能造一辈子中国星,是我人生最大的心愿。——孙家栋

  4.当初我当兵就做好了准备,命就交给了国家。——李延年

  5.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好多都牺牲了,他们才是英雄。——张富清

  6.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黄旭华

  7.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袁隆平

  8.青蒿素研究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屠呦呦

  附录3: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

  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

  攻。

  ——卧龙岗

  “诸葛亮”对联

  对联简析:

  收二川:辅佐刘备收取东川(汉中)、西川(益州)。

  排八阵:陆逊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诸葛亮为救刘备在入川路上布设八阵图。

  六出七擒:六出祈山,七擒猛获。

  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布七星灯阵向北斗续命,自三顾茅庐忠心扶汉,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取西蜀:辅佐刘备占领西川,成就蜀汉霸业。

  定南蛮:亲征南中,南蛮首领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最后终于臣服蜀汉,不再造反。

  东和北拒:东和吴国孙权,北抗魏国曹操。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借东风,火烧赤壁。

  附录4:杜甫写诸葛亮的诗

  咏怀古迹——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诸葛亮的大名水远留在天地间,被后世所尊崇的重臣的遗像,其清高也让人肃然起敬。他周密的等划谋略,使天下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千百年来,他的才能就像鸾凤振羽云霄。他辅佐刘备,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指挥镇定从容,让萧何曹参都为之失色,由于时运不好,汉朝的伟业诸葛亮也难以复兴,但他意志坚决,最终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病死军中。

  这首诗是诗人瞻仲诸葛武侯祠追怀诸葛亮而作的。全诗以议论为主,由赞颂诸葛亮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以历代伟人与之相比,来称颂他的丰功伟业,惜其心愿最终没能达成。诗议论但不空洞,句句含情,层层深入,体现出了诗人坦荡的胸襟和动人的情怀。

  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诸葛亮的功绩最为卓越,他所创制的八阵图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水如何的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刘备失策想要吞并吴国留下了千年的遗憾。

  诗人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他卓绝的军事才能,同时也表现出了由于刘备的失策而没有完成恢复汉室的大业的遗憾。诗人既是在怀古,议论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又是在抒怀,抒情色彩浓郁。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蜀相》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

  高二学生经过高一学年的学习,尤其是古典诗歌单元的学习,已经能够初步把握唐诗宋词的体裁特点和鉴赏方法,对一些常见的重要作家,如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李清照、柳永等人的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也能大致了解把握。因此学生在学习杜甫《蜀相》时,能够联系学过的杜甫相关知识(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来理解把握诗歌。

  2、能力水平

  学生在过去一学年古典诗歌的学习中积累一定的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一些诗歌常见艺术手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诗歌教学打下基础。然学生对于诗歌鉴赏方法还是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训练,因此本节课打算通过《蜀相》一诗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诗歌炼字题型的分析方法,掌握解读怀古诗的思想情感的方法——抓住怀古诗中古人古事与作者际遇之间的链接点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蜀相》效果分析

  1、教学方法的选择较为合理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本诗时用MV“吟咏”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导课,再到学生的”诵读展示”“思考交流”“拓展升华”;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入景入情”等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较为合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较为充分

  本节课的设计及课堂教学都是从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出发点。给学生创设了较多的展示机会。例如:让学生诵读展示,让学生用散文化语言还原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况诸葛亮的事迹和形象,让学生通过表格比对的方式感受杜甫对诸葛亮复杂而特殊的情感,寻找两者链接点,让学生结合诗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比对古今英雄异同,最后又让学生结合古今英雄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的突破比较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在前两联的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找意象,描意境,然后体会“自”“空”两字体会作者的感情,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而且也教给学生鉴赏“乐景哀情”诗句的方法,教学重点得以突破。在后两联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例如“泪满襟”一词,引导学生谈理解时联系到杜甫壮志未酬,功业不就的处境,不仅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诗人的叹惋之情,而且也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4、教学情感交流较为充分

  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所以本每节课中能让学生能把自己从诗中读到的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真情流露,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比如学生在完成“杜甫和诸葛亮的链接点”这个表格时有的学生充满敬仰之情,有的学生充满悲叹之情,还有的学生充满愤懑之情。在面对英雄谈想法的时候,学生更是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5、注重了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学习和高考结合起来

  课堂上的关于“怀古诗鉴赏技巧”的点拨让学生把学与考结合起来,明白高考就是对平时学到的鉴赏方法的整理和运用,消除对高考的畏难情绪。

  二、本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教学内容还不够开放灵活

  教学时,课堂还不够开放灵活。比如诸葛亮讨伐魏国的情况,诸葛亮卒于五丈原的情形等教师处理的比较仓促。

  2、课堂结构安排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每一个环节几乎平均用力,有些问题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课堂检测这个环节也进行的比较仓促。

  《蜀相》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诗意的探寻”的一首诗歌,是杜甫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本单元要学习如何品味诗歌之美,深切感受其中所包蕴的意蕴美和情感美。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功业未就,抒发了自己的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本诗是一首怀古诗,也是杜甫忧国忧民诗歌特点的主要体现,通过本诗的学习,一方面加深对杜甫诗歌风格的理解,并通过诗歌颔联的“空”“自”二字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答题技巧的掌握,一方面通过杜甫这首怀古诗,举一反三,引导掌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通过抓住古人古事与诗人际遇的链接点来把握咏史诗的思想情感。

  《蜀相》评测练习

  1.【高考链接】

  [2011·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诗人通过描写、等意象,抒发了(情感)。

  (2)本诗的抒情手法是。

  2.小论文“杜甫的诸葛亮情结”之我见。

  《蜀相》教学反思

  《蜀相》是杜甫为诸葛亮写的,赞扬了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和赫赫业绩,它对于未酬者既是颂词又是挽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学习任务单”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方法的选择较为合理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本诗时用MV“吟咏”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导课,再到学生的”诵读展示”“思考交流”“拓展升华”;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入景入情”等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较为合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较为充分

  本节课的设计及课堂教学都是从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出发点。给学生创设了较多的展示机会。例如:让学生诵读展示,让学生用散文化语言还原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况诸葛亮的事迹和形象,让学生通过表格比对的方式感受杜甫对诸葛亮复杂而特殊的情感,寻找两者链接点,让学生结合诗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比对古今英雄异同,最后又让学生结合古今英雄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的突破比较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在前两联的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找意象,描意境,然后体会“自”“空”两字体会作者的感情,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而且也教给学生鉴赏“乐景哀情”诗句的方法,教学重点得以突破。在后两联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例如“泪满襟”一词,引导学生谈理解时联系到杜甫壮志未酬,功业不就的处境,不仅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诗人的叹惋之情,而且也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4、教学情感交流较为充分

  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所以本每节课中能让学生能把自己从诗中读到的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真情流露,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比如学生在完成“杜甫和诸葛亮的链接点”这个表格时有的学生充满敬仰之情,有的学生充满悲叹之情,还有的学生充满愤懑之情。在面对英雄谈想法的时候,学生更是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5、注重了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学习和高考结合起来课堂上的关于“怀古诗鉴赏技巧”的点拨让学生把学与考结合起来,明白高考就是对平时学到的鉴赏方法的整理和运用,消除对高考的畏难情绪。

  二、本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教学内容还不够开放灵活

  教学时,课堂还不够开放灵活。比如诸葛亮讨伐魏国的情况,诸葛亮卒于五丈原的情形等教师处理的比较仓促。

  2、课堂结构安排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每一个环节几乎平均用力,有些问题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课堂检测这个环节也进行的比较仓促。

  反思是为了寻找问题,自我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保持优点,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蜀相》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要求,并结合教材地位、学情特点,确立了本节课的目标。

  1. 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学会鉴赏怀古诗的方法。

  2.学习古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2课: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学习怀古诗鉴赏方法

  2.体会学习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

  1.关于作者

  杜甫(712——770),字,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后世称为杜少陵。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的诗歌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也被尊称为“”。

  2.联接古今,读懂杜甫

  (1)杜甫的才学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杜甫七岁能作诗,

  。有 1500多首诗留存于世。

  (2)杜甫的志向、困居与等待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他怀揣

  ,满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44岁前没有得到任何报国机会

  下寒士俱欢颜”的热切期盼。但

  :他应试落第,科举之

  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甚至颠沛流离的境

  路被阻;他献赋不成,困居长安十载。

  地。

  (3)杜甫的为官与贬谪

  40岁,朝廷祭祀盛典,杜甫献赋,得玄宗赏识。(奸佞进谗受阻)

  44岁,杜甫首次做官,低阶官职(看守兵甲器杖,管门禁锁钥)。当年安史之乱爆发。

  45岁,玄宗西逃,肃宗即位,避难羌村。投奔肃宗,为叛军虏。再投肃宗,为左拾

  遗。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贬至华州。回到长安,杜甫官复左拾遗。

  46岁,终因受房琯案牵连,再贬华州。

  47岁,不堪污浊时政,辞去职务。

  3.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决定辞官还乡。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1 / 3

  三、关于怀古咏史诗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

  诗人以

  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怀念古感慨兴衰、托古讽今、感慨个人遭遇(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迹来达到门、壮志难酬的悲怆)

  等目的。

  【课上学习】

  一、诵读

  二、品味(景—人—情)

  1.一座祠堂

  任务1:对首联、颔联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武侯祠周围的

  景色。

  2.一位丞相

  任务2:读颈联、尾联,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丞相的事迹及形象

  事迹:

  形象:

  3.一片丹心

  任务3:联接古今,读懂英雄;思考杜甫“泪”中的复杂情感。

  诸葛亮杜甫

  才志

  境遇

  结局

  情感

  思考:杜甫的“泪”为何而流?

  三、深思

  1.结合拓展阅读,谈谈尾联中“英雄”到底指哪些人?英雄之泪因何而流?

  2.结合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的事例,谈谈古今英雄有什么区别?作为新时代接班人,面对这些英雄,你会说些什么?

  【课后作业】

  1.结合学过的以《蜀相》为代表的咏史怀古诗,总结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

  2.读冯至《杜甫传》

  拓展阅读:

  附录1:

  书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唐) 陆游(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

  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

  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满江红·写怀

  岳飞(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

  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

  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附录2:

  2019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于敏

  2.要和乡亲们在一起,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上。——申纪兰

  3.能造一辈子中国星,是我人生最大的心愿。——孙家栋

  4.当初我当兵就做好了准备,命就交给了国家。——李延年

  5.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好多都牺牲了,他们才是英雄。——张富清

  6.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黄旭华

  7.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袁隆平

  8.青蒿素研究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屠呦呦

  附录3: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

  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

  攻。

  ——卧龙岗

  “诸葛亮”对联

  对联简析:

  收二川:辅佐刘备收取东川(汉中)、西川(益州)。

  排八阵:陆逊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诸葛亮为救刘备在入川路上布设八阵图。

  六出七擒:六出祈山,七擒猛获。

  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布七星灯阵向北斗续命,自三顾茅庐忠心扶汉,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取西蜀:辅佐刘备占领西川,成就蜀汉霸业。

  定南蛮:亲征南中,南蛮首领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最后终于臣服蜀汉,不再造反。

  东和北拒:东和吴国孙权,北抗魏国曹操。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借东风,火烧赤壁。

  附录4:杜甫写诸葛亮的诗

  咏怀古迹——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诸葛亮的大名水远留在天地间,被后世所尊崇的重臣的遗像,其清高也让人肃然起敬。他周密的等划谋略,使天下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千百年来,他的才能就像鸾凤振羽云霄。他辅佐刘备,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指挥镇定从容,让萧何曹参都为之失色,由于时运不好,汉朝的伟业诸葛亮也难以复兴,但他意志坚决,最终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病死军中。

  这首诗是诗人瞻仲诸葛武侯祠追怀诸葛亮而作的。全诗以议论为主,由赞颂诸葛亮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以历代伟人与之相比,来称颂他的丰功伟业,惜其心愿最终没能达成。诗议论但不空洞,句句含情,层层深入,体现出了诗人坦荡的胸襟和动人的情怀。

  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诸葛亮的功绩最为卓越,他所创制的八阵图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水如何的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刘备失策想要吞并吴国留下了千年的遗憾。

  诗人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他卓绝的军事才能,同时也表现出了由于刘备的失策而没有完成恢复汉室的大业的遗憾。诗人既是在怀古,议论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又是在抒怀,抒情色彩浓郁。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蜀相》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

  高二学生经过高一学年的学习,尤其是古典诗歌单元的学习,已经能够初步把握唐诗宋词的体裁特点和鉴赏方法,对一些常见的重要作家,如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李清照、柳永等人的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也能大致了解把握。因此学生在学习杜甫《蜀相》时,能够联系学过的杜甫相关知识(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来理解把握诗歌。

  2、能力水平

  学生在过去一学年古典诗歌的学习中积累一定的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一些诗歌常见艺术手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诗歌教学打下基础。然学生对于诗歌鉴赏方法还是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训练,因此本节课打算通过《蜀相》一诗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诗歌炼字题型的分析方法,掌握解读怀古诗的思想情感的方法——抓住怀古诗中古人古事与作者际遇之间的链接点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蜀相》效果分析

  1、教学方法的选择较为合理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本诗时用MV“吟咏”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导课,再到学生的”诵读展示”“思考交流”“拓展升华”;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入景入情”等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较为合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较为充分

  本节课的设计及课堂教学都是从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出发点。给学生创设了较多的展示机会。例如:让学生诵读展示,让学生用散文化语言还原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况诸葛亮的事迹和形象,让学生通过表格比对的方式感受杜甫对诸葛亮复杂而特殊的情感,寻找两者链接点,让学生结合诗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比对古今英雄异同,最后又让学生结合古今英雄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的突破比较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在前两联的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找意象,描意境,然后体会“自”“空”两字体会作者的感情,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而且也教给学生鉴赏“乐景哀情”诗句的方法,教学重点得以突破。在后两联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例如“泪满襟”一词,引导学生谈理解时联系到杜甫壮志未酬,功业不就的处境,不仅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诗人的叹惋之情,而且也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4、教学情感交流较为充分

  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所以本每节课中能让学生能把自己从诗中读到的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真情流露,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比如学生在完成“杜甫和诸葛亮的链接点”这个表格时有的学生充满敬仰之情,有的学生充满悲叹之情,还有的学生充满愤懑之情。在面对英雄谈想法的时候,学生更是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5、注重了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学习和高考结合起来

  课堂上的关于“怀古诗鉴赏技巧”的点拨让学生把学与考结合起来,明白高考就是对平时学到的鉴赏方法的整理和运用,消除对高考的畏难情绪。

  二、本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教学内容还不够开放灵活

  教学时,课堂还不够开放灵活。比如诸葛亮讨伐魏国的情况,诸葛亮卒于五丈原的情形等教师处理的比较仓促。

  2、课堂结构安排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每一个环节几乎平均用力,有些问题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课堂检测这个环节也进行的比较仓促。

  《蜀相》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诗意的探寻”的一首诗歌,是杜甫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本单元要学习如何品味诗歌之美,深切感受其中所包蕴的意蕴美和情感美。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功业未就,抒发了自己的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本诗是一首怀古诗,也是杜甫忧国忧民诗歌特点的主要体现,通过本诗的学习,一方面加深对杜甫诗歌风格的理解,并通过诗歌颔联的“空”“自”二字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答题技巧的掌握,一方面通过杜甫这首怀古诗,举一反三,引导掌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通过抓住古人古事与诗人际遇的链接点来把握咏史诗的思想情感。

  《蜀相》评测练习

  1.【高考链接】

  [2011·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诗人通过描写、等意象,抒发了(情感)。

  (2)本诗的抒情手法是。

  2.小论文“杜甫的诸葛亮情结”之我见。

  《蜀相》教学反思

  《蜀相》是杜甫为诸葛亮写的,赞扬了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和赫赫业绩,它对于未酬者既是颂词又是挽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学习任务单”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方法的选择较为合理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本诗时用MV“吟咏”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导课,再到学生的”诵读展示”“思考交流”“拓展升华”;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入景入情”等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较为合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较为充分

  本节课的设计及课堂教学都是从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出发点。给学生创设了较多的展示机会。例如:让学生诵读展示,让学生用散文化语言还原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况诸葛亮的事迹和形象,让学生通过表格比对的方式感受杜甫对诸葛亮复杂而特殊的情感,寻找两者链接点,让学生结合诗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比对古今英雄异同,最后又让学生结合古今英雄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的突破比较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在前两联的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找意象,描意境,然后体会“自”“空”两字体会作者的感情,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而且也教给学生鉴赏“乐景哀情”诗句的方法,教学重点得以突破。在后两联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例如“泪满襟”一词,引导学生谈理解时联系到杜甫壮志未酬,功业不就的处境,不仅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诗人的叹惋之情,而且也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4、教学情感交流较为充分

  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所以本每节课中能让学生能把自己从诗中读到的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真情流露,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比如学生在完成“杜甫和诸葛亮的链接点”这个表格时有的学生充满敬仰之情,有的学生充满悲叹之情,还有的学生充满愤懑之情。在面对英雄谈想法的时候,学生更是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5、注重了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学习和高考结合起来课堂上的关于“怀古诗鉴赏技巧”的点拨让学生把学与考结合起来,明白高考就是对平时学到的鉴赏方法的整理和运用,消除对高考的畏难情绪。

  二、本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教学内容还不够开放灵活

  教学时,课堂还不够开放灵活。比如诸葛亮讨伐魏国的情况,诸葛亮卒于五丈原的情形等教师处理的比较仓促。

  2、课堂结构安排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每一个环节几乎平均用力,有些问题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课堂检测这个环节也进行的比较仓促。

  反思是为了寻找问题,自我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保持优点,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蜀相》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要求,并结合教材地位、学情特点,确立了本节课的目标。

  1. 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学会鉴赏怀古诗的方法。

  2.学习古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2课: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学习怀古诗鉴赏方法

  2.体会学习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

  1.关于作者

  杜甫(712——770),字,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后世称为杜少陵。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的诗歌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也被尊称为“”。

  2.联接古今,读懂杜甫

  (1)杜甫的才学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杜甫七岁能作诗,

  。有 1500多首诗留存于世。

  (2)杜甫的志向、困居与等待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他怀揣

  ,满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44岁前没有得到任何报国机会

  下寒士俱欢颜”的热切期盼。但

  :他应试落第,科举之

  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甚至颠沛流离的境

  路被阻;他献赋不成,困居长安十载。

  地。

  (3)杜甫的为官与贬谪

  40岁,朝廷祭祀盛典,杜甫献赋,得玄宗赏识。(奸佞进谗受阻)

  44岁,杜甫首次做官,低阶官职(看守兵甲器杖,管门禁锁钥)。当年安史之乱爆发。

  45岁,玄宗西逃,肃宗即位,避难羌村。投奔肃宗,为叛军虏。再投肃宗,为左拾

  遗。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贬至华州。回到长安,杜甫官复左拾遗。

  46岁,终因受房琯案牵连,再贬华州。

  47岁,不堪污浊时政,辞去职务。

  3.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决定辞官还乡。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1 / 3

  三、关于怀古咏史诗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

  诗人以

  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怀念古感慨兴衰、托古讽今、感慨个人遭遇(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迹来达到门、壮志难酬的悲怆)

  等目的。

  【课上学习】

  一、诵读

  二、品味(景—人—情)

  1.一座祠堂

  任务1:对首联、颔联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武侯祠周围的

  景色。

  2.一位丞相

  任务2:读颈联、尾联,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丞相的事迹及形象

  事迹:

  形象:

  3.一片丹心

  任务3:联接古今,读懂英雄;思考杜甫“泪”中的复杂情感。

  诸葛亮杜甫

  才志

  境遇

  结局

  情感

  思考:杜甫的“泪”为何而流?

  三、深思

  1.结合拓展阅读,谈谈尾联中“英雄”到底指哪些人?英雄之泪因何而流?

  2.结合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的事例,谈谈古今英雄有什么区别?作为新时代接班人,面对这些英雄,你会说些什么?

  【课后作业】

  1.结合学过的以《蜀相》为代表的咏史怀古诗,总结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

  2.读冯至《杜甫传》

  拓展阅读:

  附录1:

  书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唐) 陆游(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

  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

  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满江红·写怀

  岳飞(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

  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

  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附录2:

  2019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于敏

  2.要和乡亲们在一起,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上。——申纪兰

  3.能造一辈子中国星,是我人生最大的心愿。——孙家栋

  4.当初我当兵就做好了准备,命就交给了国家。——李延年

  5.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好多都牺牲了,他们才是英雄。——张富清

  6.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黄旭华

  7.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袁隆平

  8.青蒿素研究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屠呦呦

  附录3: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

  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

  攻。

  ——卧龙岗

  “诸葛亮”对联

  对联简析:

  收二川:辅佐刘备收取东川(汉中)、西川(益州)。

  排八阵:陆逊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诸葛亮为救刘备在入川路上布设八阵图。

  六出七擒:六出祈山,七擒猛获。

  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布七星灯阵向北斗续命,自三顾茅庐忠心扶汉,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取西蜀:辅佐刘备占领西川,成就蜀汉霸业。

  定南蛮:亲征南中,南蛮首领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最后终于臣服蜀汉,不再造反。

  东和北拒:东和吴国孙权,北抗魏国曹操。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借东风,火烧赤壁。

  附录4:杜甫写诸葛亮的诗

  咏怀古迹——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诸葛亮的大名水远留在天地间,被后世所尊崇的重臣的遗像,其清高也让人肃然起敬。他周密的等划谋略,使天下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千百年来,他的才能就像鸾凤振羽云霄。他辅佐刘备,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指挥镇定从容,让萧何曹参都为之失色,由于时运不好,汉朝的伟业诸葛亮也难以复兴,但他意志坚决,最终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病死军中。

  这首诗是诗人瞻仲诸葛武侯祠追怀诸葛亮而作的。全诗以议论为主,由赞颂诸葛亮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以历代伟人与之相比,来称颂他的丰功伟业,惜其心愿最终没能达成。诗议论但不空洞,句句含情,层层深入,体现出了诗人坦荡的胸襟和动人的情怀。

  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诸葛亮的功绩最为卓越,他所创制的八阵图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水如何的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刘备失策想要吞并吴国留下了千年的遗憾。

  诗人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他卓绝的军事才能,同时也表现出了由于刘备的失策而没有完成恢复汉室的大业的遗憾。诗人既是在怀古,议论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又是在抒怀,抒情色彩浓郁。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蜀相》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

  高二学生经过高一学年的学习,尤其是古典诗歌单元的学习,已经能够初步把握唐诗宋词的体裁特点和鉴赏方法,对一些常见的重要作家,如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李清照、柳永等人的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也能大致了解把握。因此学生在学习杜甫《蜀相》时,能够联系学过的杜甫相关知识(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来理解把握诗歌。

  2、能力水平

  学生在过去一学年古典诗歌的学习中积累一定的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一些诗歌常见艺术手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诗歌教学打下基础。然学生对于诗歌鉴赏方法还是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训练,因此本节课打算通过《蜀相》一诗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诗歌炼字题型的分析方法,掌握解读怀古诗的思想情感的方法——抓住怀古诗中古人古事与作者际遇之间的链接点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蜀相》效果分析

  1、教学方法的选择较为合理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本诗时用MV“吟咏”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导课,再到学生的”诵读展示”“思考交流”“拓展升华”;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入景入情”等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较为合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较为充分

  本节课的设计及课堂教学都是从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出发点。给学生创设了较多的展示机会。例如:让学生诵读展示,让学生用散文化语言还原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况诸葛亮的事迹和形象,让学生通过表格比对的方式感受杜甫对诸葛亮复杂而特殊的情感,寻找两者链接点,让学生结合诗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比对古今英雄异同,最后又让学生结合古今英雄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的突破比较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在前两联的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找意象,描意境,然后体会“自”“空”两字体会作者的感情,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而且也教给学生鉴赏“乐景哀情”诗句的方法,教学重点得以突破。在后两联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例如“泪满襟”一词,引导学生谈理解时联系到杜甫壮志未酬,功业不就的处境,不仅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诗人的叹惋之情,而且也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4、教学情感交流较为充分

  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所以本每节课中能让学生能把自己从诗中读到的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真情流露,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比如学生在完成“杜甫和诸葛亮的链接点”这个表格时有的学生充满敬仰之情,有的学生充满悲叹之情,还有的学生充满愤懑之情。在面对英雄谈想法的时候,学生更是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5、注重了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学习和高考结合起来

  课堂上的关于“怀古诗鉴赏技巧”的点拨让学生把学与考结合起来,明白高考就是对平时学到的鉴赏方法的整理和运用,消除对高考的畏难情绪。

  二、本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教学内容还不够开放灵活

  教学时,课堂还不够开放灵活。比如诸葛亮讨伐魏国的情况,诸葛亮卒于五丈原的情形等教师处理的比较仓促。

  2、课堂结构安排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每一个环节几乎平均用力,有些问题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课堂检测这个环节也进行的比较仓促。

  《蜀相》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诗意的探寻”的一首诗歌,是杜甫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本单元要学习如何品味诗歌之美,深切感受其中所包蕴的意蕴美和情感美。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功业未就,抒发了自己的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本诗是一首怀古诗,也是杜甫忧国忧民诗歌特点的主要体现,通过本诗的学习,一方面加深对杜甫诗歌风格的理解,并通过诗歌颔联的“空”“自”二字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答题技巧的掌握,一方面通过杜甫这首怀古诗,举一反三,引导掌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通过抓住古人古事与诗人际遇的链接点来把握咏史诗的思想情感。

  《蜀相》评测练习

  1.【高考链接】

  [2011·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诗人通过描写、等意象,抒发了(情感)。

  (2)本诗的抒情手法是。

  2.小论文“杜甫的诸葛亮情结”之我见。

  《蜀相》教学反思

  《蜀相》是杜甫为诸葛亮写的,赞扬了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和赫赫业绩,它对于未酬者既是颂词又是挽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学习任务单”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方法的选择较为合理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本诗时用MV“吟咏”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导课,再到学生的”诵读展示”“思考交流”“拓展升华”;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入景入情”等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较为合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较为充分

  本节课的设计及课堂教学都是从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出发点。给学生创设了较多的展示机会。例如:让学生诵读展示,让学生用散文化语言还原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况诸葛亮的事迹和形象,让学生通过表格比对的方式感受杜甫对诸葛亮复杂而特殊的情感,寻找两者链接点,让学生结合诗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比对古今英雄异同,最后又让学生结合古今英雄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的突破比较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在前两联的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找意象,描意境,然后体会“自”“空”两字体会作者的感情,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而且也教给学生鉴赏“乐景哀情”诗句的方法,教学重点得以突破。在后两联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例如“泪满襟”一词,引导学生谈理解时联系到杜甫壮志未酬,功业不就的处境,不仅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诗人的叹惋之情,而且也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4、教学情感交流较为充分

  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所以本每节课中能让学生能把自己从诗中读到的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真情流露,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比如学生在完成“杜甫和诸葛亮的链接点”这个表格时有的学生充满敬仰之情,有的学生充满悲叹之情,还有的学生充满愤懑之情。在面对英雄谈想法的时候,学生更是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5、注重了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学习和高考结合起来课堂上的关于“怀古诗鉴赏技巧”的点拨让学生把学与考结合起来,明白高考就是对平时学到的鉴赏方法的整理和运用,消除对高考的畏难情绪。

  二、本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教学内容还不够开放灵活

  教学时,课堂还不够开放灵活。比如诸葛亮讨伐魏国的情况,诸葛亮卒于五丈原的情形等教师处理的比较仓促。

  2、课堂结构安排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每一个环节几乎平均用力,有些问题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课堂检测这个环节也进行的比较仓促。

  反思是为了寻找问题,自我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保持优点,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蜀相》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要求,并结合教材地位、学情特点,确立了本节课的目标。

  1. 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学会鉴赏怀古诗的方法。

  2.学习古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2课: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学习怀古诗鉴赏方法

  2.体会学习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

  1.关于作者

  杜甫(712——770),字,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后世称为杜少陵。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的诗歌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也被尊称为“”。

  2.联接古今,读懂杜甫

  (1)杜甫的才学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杜甫七岁能作诗,

  。有 1500多首诗留存于世。

  (2)杜甫的志向、困居与等待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他怀揣

  ,满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44岁前没有得到任何报国机会

  下寒士俱欢颜”的热切期盼。但

  :他应试落第,科举之

  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甚至颠沛流离的境

  路被阻;他献赋不成,困居长安十载。

  地。

  (3)杜甫的为官与贬谪

  40岁,朝廷祭祀盛典,杜甫献赋,得玄宗赏识。(奸佞进谗受阻)

  44岁,杜甫首次做官,低阶官职(看守兵甲器杖,管门禁锁钥)。当年安史之乱爆发。

  45岁,玄宗西逃,肃宗即位,避难羌村。投奔肃宗,为叛军虏。再投肃宗,为左拾

  遗。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贬至华州。回到长安,杜甫官复左拾遗。

  46岁,终因受房琯案牵连,再贬华州。

  47岁,不堪污浊时政,辞去职务。

  3.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决定辞官还乡。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1 / 3

  三、关于怀古咏史诗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

  诗人以

  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怀念古感慨兴衰、托古讽今、感慨个人遭遇(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迹来达到门、壮志难酬的悲怆)

  等目的。

  【课上学习】

  一、诵读

  二、品味(景—人—情)

  1.一座祠堂

  任务1:对首联、颔联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武侯祠周围的

  景色。

  2.一位丞相

  任务2:读颈联、尾联,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丞相的事迹及形象

  事迹:

  形象:

  3.一片丹心

  任务3:联接古今,读懂英雄;思考杜甫“泪”中的复杂情感。

  诸葛亮杜甫

  才志

  境遇

  结局

  情感

  思考:杜甫的“泪”为何而流?

  三、深思

  1.结合拓展阅读,谈谈尾联中“英雄”到底指哪些人?英雄之泪因何而流?

  2.结合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的事例,谈谈古今英雄有什么区别?作为新时代接班人,面对这些英雄,你会说些什么?

  【课后作业】

  1.结合学过的以《蜀相》为代表的咏史怀古诗,总结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

  2.读冯至《杜甫传》

  拓展阅读:

  附录1:

  书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唐) 陆游(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

  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

  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满江红·写怀

  岳飞(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

  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

  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附录2:

  2019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于敏

  2.要和乡亲们在一起,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上。——申纪兰

  3.能造一辈子中国星,是我人生最大的心愿。——孙家栋

  4.当初我当兵就做好了准备,命就交给了国家。——李延年

  5.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好多都牺牲了,他们才是英雄。——张富清

  6.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黄旭华

  7.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袁隆平

  8.青蒿素研究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屠呦呦

  附录3: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

  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

  攻。

  ——卧龙岗

  “诸葛亮”对联

  对联简析:

  收二川:辅佐刘备收取东川(汉中)、西川(益州)。

  排八阵:陆逊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诸葛亮为救刘备在入川路上布设八阵图。

  六出七擒:六出祈山,七擒猛获。

  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布七星灯阵向北斗续命,自三顾茅庐忠心扶汉,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取西蜀:辅佐刘备占领西川,成就蜀汉霸业。

  定南蛮:亲征南中,南蛮首领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最后终于臣服蜀汉,不再造反。

  东和北拒:东和吴国孙权,北抗魏国曹操。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借东风,火烧赤壁。

  附录4:杜甫写诸葛亮的诗

  咏怀古迹——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诸葛亮的大名水远留在天地间,被后世所尊崇的重臣的遗像,其清高也让人肃然起敬。他周密的等划谋略,使天下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千百年来,他的才能就像鸾凤振羽云霄。他辅佐刘备,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指挥镇定从容,让萧何曹参都为之失色,由于时运不好,汉朝的伟业诸葛亮也难以复兴,但他意志坚决,最终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病死军中。

  这首诗是诗人瞻仲诸葛武侯祠追怀诸葛亮而作的。全诗以议论为主,由赞颂诸葛亮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以历代伟人与之相比,来称颂他的丰功伟业,惜其心愿最终没能达成。诗议论但不空洞,句句含情,层层深入,体现出了诗人坦荡的胸襟和动人的情怀。

  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诸葛亮的功绩最为卓越,他所创制的八阵图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水如何的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刘备失策想要吞并吴国留下了千年的遗憾。

  诗人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他卓绝的军事才能,同时也表现出了由于刘备的失策而没有完成恢复汉室的大业的遗憾。诗人既是在怀古,议论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又是在抒怀,抒情色彩浓郁。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蜀相》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

  高二学生经过高一学年的学习,尤其是古典诗歌单元的学习,已经能够初步把握唐诗宋词的体裁特点和鉴赏方法,对一些常见的重要作家,如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李清照、柳永等人的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也能大致了解把握。因此学生在学习杜甫《蜀相》时,能够联系学过的杜甫相关知识(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来理解把握诗歌。

  2、能力水平

  学生在过去一学年古典诗歌的学习中积累一定的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一些诗歌常见艺术手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诗歌教学打下基础。然学生对于诗歌鉴赏方法还是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训练,因此本节课打算通过《蜀相》一诗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诗歌炼字题型的分析方法,掌握解读怀古诗的思想情感的方法——抓住怀古诗中古人古事与作者际遇之间的链接点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蜀相》效果分析

  1、教学方法的选择较为合理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本诗时用MV“吟咏”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导课,再到学生的”诵读展示”“思考交流”“拓展升华”;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入景入情”等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较为合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较为充分

  本节课的设计及课堂教学都是从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出发点。给学生创设了较多的展示机会。例如:让学生诵读展示,让学生用散文化语言还原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况诸葛亮的事迹和形象,让学生通过表格比对的方式感受杜甫对诸葛亮复杂而特殊的情感,寻找两者链接点,让学生结合诗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比对古今英雄异同,最后又让学生结合古今英雄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的突破比较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在前两联的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找意象,描意境,然后体会“自”“空”两字体会作者的感情,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而且也教给学生鉴赏“乐景哀情”诗句的方法,教学重点得以突破。在后两联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例如“泪满襟”一词,引导学生谈理解时联系到杜甫壮志未酬,功业不就的处境,不仅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诗人的叹惋之情,而且也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4、教学情感交流较为充分

  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所以本每节课中能让学生能把自己从诗中读到的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真情流露,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比如学生在完成“杜甫和诸葛亮的链接点”这个表格时有的学生充满敬仰之情,有的学生充满悲叹之情,还有的学生充满愤懑之情。在面对英雄谈想法的时候,学生更是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5、注重了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学习和高考结合起来

  课堂上的关于“怀古诗鉴赏技巧”的点拨让学生把学与考结合起来,明白高考就是对平时学到的鉴赏方法的整理和运用,消除对高考的畏难情绪。

  二、本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教学内容还不够开放灵活

  教学时,课堂还不够开放灵活。比如诸葛亮讨伐魏国的情况,诸葛亮卒于五丈原的情形等教师处理的比较仓促。

  2、课堂结构安排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每一个环节几乎平均用力,有些问题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课堂检测这个环节也进行的比较仓促。

  《蜀相》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诗意的探寻”的一首诗歌,是杜甫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本单元要学习如何品味诗歌之美,深切感受其中所包蕴的意蕴美和情感美。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功业未就,抒发了自己的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本诗是一首怀古诗,也是杜甫忧国忧民诗歌特点的主要体现,通过本诗的学习,一方面加深对杜甫诗歌风格的理解,并通过诗歌颔联的“空”“自”二字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答题技巧的掌握,一方面通过杜甫这首怀古诗,举一反三,引导掌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通过抓住古人古事与诗人际遇的链接点来把握咏史诗的思想情感。

  《蜀相》评测练习

  1.【高考链接】

  [2011·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诗人通过描写、等意象,抒发了(情感)。

  (2)本诗的抒情手法是。

  2.小论文“杜甫的诸葛亮情结”之我见。

  《蜀相》教学反思

  《蜀相》是杜甫为诸葛亮写的,赞扬了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和赫赫业绩,它对于未酬者既是颂词又是挽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学习任务单”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方法的选择较为合理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本诗时用MV“吟咏”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导课,再到学生的”诵读展示”“思考交流”“拓展升华”;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入景入情”等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较为合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较为充分

  本节课的设计及课堂教学都是从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出发点。给学生创设了较多的展示机会。例如:让学生诵读展示,让学生用散文化语言还原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况诸葛亮的事迹和形象,让学生通过表格比对的方式感受杜甫对诸葛亮复杂而特殊的情感,寻找两者链接点,让学生结合诗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比对古今英雄异同,最后又让学生结合古今英雄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的突破比较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在前两联的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找意象,描意境,然后体会“自”“空”两字体会作者的感情,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而且也教给学生鉴赏“乐景哀情”诗句的方法,教学重点得以突破。在后两联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例如“泪满襟”一词,引导学生谈理解时联系到杜甫壮志未酬,功业不就的处境,不仅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诗人的叹惋之情,而且也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4、教学情感交流较为充分

  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所以本每节课中能让学生能把自己从诗中读到的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真情流露,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比如学生在完成“杜甫和诸葛亮的链接点”这个表格时有的学生充满敬仰之情,有的学生充满悲叹之情,还有的学生充满愤懑之情。在面对英雄谈想法的时候,学生更是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5、注重了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学习和高考结合起来课堂上的关于“怀古诗鉴赏技巧”的点拨让学生把学与考结合起来,明白高考就是对平时学到的鉴赏方法的整理和运用,消除对高考的畏难情绪。

  二、本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教学内容还不够开放灵活

  教学时,课堂还不够开放灵活。比如诸葛亮讨伐魏国的情况,诸葛亮卒于五丈原的情形等教师处理的比较仓促。

  2、课堂结构安排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每一个环节几乎平均用力,有些问题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课堂检测这个环节也进行的比较仓促。

  反思是为了寻找问题,自我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保持优点,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蜀相》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要求,并结合教材地位、学情特点,确立了本节课的目标。

  1. 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学会鉴赏怀古诗的方法。

  2.学习古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2课: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学习怀古诗鉴赏方法

  2.体会学习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

  1.关于作者

  杜甫(712——770),字,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后世称为杜少陵。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的诗歌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也被尊称为“”。

  2.联接古今,读懂杜甫

  (1)杜甫的才学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杜甫七岁能作诗,

  。有 1500多首诗留存于世。

  (2)杜甫的志向、困居与等待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他怀揣

  ,满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44岁前没有得到任何报国机会

  下寒士俱欢颜”的热切期盼。但

  :他应试落第,科举之

  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甚至颠沛流离的境

  路被阻;他献赋不成,困居长安十载。

  地。

  (3)杜甫的为官与贬谪

  40岁,朝廷祭祀盛典,杜甫献赋,得玄宗赏识。(奸佞进谗受阻)

  44岁,杜甫首次做官,低阶官职(看守兵甲器杖,管门禁锁钥)。当年安史之乱爆发。

  45岁,玄宗西逃,肃宗即位,避难羌村。投奔肃宗,为叛军虏。再投肃宗,为左拾

  遗。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贬至华州。回到长安,杜甫官复左拾遗。

  46岁,终因受房琯案牵连,再贬华州。

  47岁,不堪污浊时政,辞去职务。

  3.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决定辞官还乡。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1 / 3

  三、关于怀古咏史诗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

  诗人以

  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怀念古感慨兴衰、托古讽今、感慨个人遭遇(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迹来达到门、壮志难酬的悲怆)

  等目的。

  【课上学习】

  一、诵读

  二、品味(景—人—情)

  1.一座祠堂

  任务1:对首联、颔联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武侯祠周围的

  景色。

  2.一位丞相

  任务2:读颈联、尾联,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丞相的事迹及形象

  事迹:

  形象:

  3.一片丹心

  任务3:联接古今,读懂英雄;思考杜甫“泪”中的复杂情感。

  诸葛亮杜甫

  才志

  境遇

  结局

  情感

  思考:杜甫的“泪”为何而流?

  三、深思

  1.结合拓展阅读,谈谈尾联中“英雄”到底指哪些人?英雄之泪因何而流?

  2.结合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的事例,谈谈古今英雄有什么区别?作为新时代接班人,面对这些英雄,你会说些什么?

  【课后作业】

  1.结合学过的以《蜀相》为代表的咏史怀古诗,总结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

  2.读冯至《杜甫传》

  拓展阅读:

  附录1:

  书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唐) 陆游(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

  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

  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满江红·写怀

  岳飞(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

  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

  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附录2:

  2019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于敏

  2.要和乡亲们在一起,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上。——申纪兰

  3.能造一辈子中国星,是我人生最大的心愿。——孙家栋

  4.当初我当兵就做好了准备,命就交给了国家。——李延年

  5.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好多都牺牲了,他们才是英雄。——张富清

  6.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黄旭华

  7.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袁隆平

  8.青蒿素研究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屠呦呦

  附录3: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

  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

  攻。

  ——卧龙岗

  “诸葛亮”对联

  对联简析:

  收二川:辅佐刘备收取东川(汉中)、西川(益州)。

  排八阵:陆逊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诸葛亮为救刘备在入川路上布设八阵图。

  六出七擒:六出祈山,七擒猛获。

  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布七星灯阵向北斗续命,自三顾茅庐忠心扶汉,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取西蜀:辅佐刘备占领西川,成就蜀汉霸业。

  定南蛮:亲征南中,南蛮首领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最后终于臣服蜀汉,不再造反。

  东和北拒:东和吴国孙权,北抗魏国曹操。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借东风,火烧赤壁。

  附录4:杜甫写诸葛亮的诗

  咏怀古迹——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诸葛亮的大名水远留在天地间,被后世所尊崇的重臣的遗像,其清高也让人肃然起敬。他周密的等划谋略,使天下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千百年来,他的才能就像鸾凤振羽云霄。他辅佐刘备,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指挥镇定从容,让萧何曹参都为之失色,由于时运不好,汉朝的伟业诸葛亮也难以复兴,但他意志坚决,最终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病死军中。

  这首诗是诗人瞻仲诸葛武侯祠追怀诸葛亮而作的。全诗以议论为主,由赞颂诸葛亮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以历代伟人与之相比,来称颂他的丰功伟业,惜其心愿最终没能达成。诗议论但不空洞,句句含情,层层深入,体现出了诗人坦荡的胸襟和动人的情怀。

  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诸葛亮的功绩最为卓越,他所创制的八阵图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水如何的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刘备失策想要吞并吴国留下了千年的遗憾。

  诗人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他卓绝的军事才能,同时也表现出了由于刘备的失策而没有完成恢复汉室的大业的遗憾。诗人既是在怀古,议论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又是在抒怀,抒情色彩浓郁。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蜀相》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

  高二学生经过高一学年的学习,尤其是古典诗歌单元的学习,已经能够初步把握唐诗宋词的体裁特点和鉴赏方法,对一些常见的重要作家,如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李清照、柳永等人的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也能大致了解把握。因此学生在学习杜甫《蜀相》时,能够联系学过的杜甫相关知识(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来理解把握诗歌。

  2、能力水平

  学生在过去一学年古典诗歌的学习中积累一定的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一些诗歌常见艺术手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诗歌教学打下基础。然学生对于诗歌鉴赏方法还是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训练,因此本节课打算通过《蜀相》一诗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诗歌炼字题型的分析方法,掌握解读怀古诗的思想情感的方法——抓住怀古诗中古人古事与作者际遇之间的链接点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蜀相》效果分析

  1、教学方法的选择较为合理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本诗时用MV“吟咏”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导课,再到学生的”诵读展示”“思考交流”“拓展升华”;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入景入情”等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较为合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较为充分

  本节课的设计及课堂教学都是从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出发点。给学生创设了较多的展示机会。例如:让学生诵读展示,让学生用散文化语言还原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况诸葛亮的事迹和形象,让学生通过表格比对的方式感受杜甫对诸葛亮复杂而特殊的情感,寻找两者链接点,让学生结合诗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比对古今英雄异同,最后又让学生结合古今英雄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的突破比较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在前两联的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找意象,描意境,然后体会“自”“空”两字体会作者的感情,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而且也教给学生鉴赏“乐景哀情”诗句的方法,教学重点得以突破。在后两联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例如“泪满襟”一词,引导学生谈理解时联系到杜甫壮志未酬,功业不就的处境,不仅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诗人的叹惋之情,而且也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4、教学情感交流较为充分

  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所以本每节课中能让学生能把自己从诗中读到的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真情流露,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比如学生在完成“杜甫和诸葛亮的链接点”这个表格时有的学生充满敬仰之情,有的学生充满悲叹之情,还有的学生充满愤懑之情。在面对英雄谈想法的时候,学生更是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5、注重了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学习和高考结合起来

  课堂上的关于“怀古诗鉴赏技巧”的点拨让学生把学与考结合起来,明白高考就是对平时学到的鉴赏方法的整理和运用,消除对高考的畏难情绪。

  二、本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教学内容还不够开放灵活

  教学时,课堂还不够开放灵活。比如诸葛亮讨伐魏国的情况,诸葛亮卒于五丈原的情形等教师处理的比较仓促。

  2、课堂结构安排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每一个环节几乎平均用力,有些问题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课堂检测这个环节也进行的比较仓促。

  《蜀相》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诗意的探寻”的一首诗歌,是杜甫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本单元要学习如何品味诗歌之美,深切感受其中所包蕴的意蕴美和情感美。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功业未就,抒发了自己的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本诗是一首怀古诗,也是杜甫忧国忧民诗歌特点的主要体现,通过本诗的学习,一方面加深对杜甫诗歌风格的理解,并通过诗歌颔联的“空”“自”二字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答题技巧的掌握,一方面通过杜甫这首怀古诗,举一反三,引导掌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通过抓住古人古事与诗人际遇的链接点来把握咏史诗的思想情感。

  《蜀相》评测练习

  1.【高考链接】

  [2011·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诗人通过描写、等意象,抒发了(情感)。

  (2)本诗的抒情手法是。

  2.小论文“杜甫的诸葛亮情结”之我见。

  《蜀相》教学反思

  《蜀相》是杜甫为诸葛亮写的,赞扬了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和赫赫业绩,它对于未酬者既是颂词又是挽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学习任务单”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方法的选择较为合理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本诗时用MV“吟咏”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导课,再到学生的”诵读展示”“思考交流”“拓展升华”;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入景入情”等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较为合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较为充分

  本节课的设计及课堂教学都是从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出发点。给学生创设了较多的展示机会。例如:让学生诵读展示,让学生用散文化语言还原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况诸葛亮的事迹和形象,让学生通过表格比对的方式感受杜甫对诸葛亮复杂而特殊的情感,寻找两者链接点,让学生结合诗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比对古今英雄异同,最后又让学生结合古今英雄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的突破比较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在前两联的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找意象,描意境,然后体会“自”“空”两字体会作者的感情,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而且也教给学生鉴赏“乐景哀情”诗句的方法,教学重点得以突破。在后两联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例如“泪满襟”一词,引导学生谈理解时联系到杜甫壮志未酬,功业不就的处境,不仅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诗人的叹惋之情,而且也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4、教学情感交流较为充分

  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所以本每节课中能让学生能把自己从诗中读到的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真情流露,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比如学生在完成“杜甫和诸葛亮的链接点”这个表格时有的学生充满敬仰之情,有的学生充满悲叹之情,还有的学生充满愤懑之情。在面对英雄谈想法的时候,学生更是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5、注重了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学习和高考结合起来课堂上的关于“怀古诗鉴赏技巧”的点拨让学生把学与考结合起来,明白高考就是对平时学到的鉴赏方法的整理和运用,消除对高考的畏难情绪。

  二、本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教学内容还不够开放灵活

  教学时,课堂还不够开放灵活。比如诸葛亮讨伐魏国的情况,诸葛亮卒于五丈原的情形等教师处理的比较仓促。

  2、课堂结构安排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每一个环节几乎平均用力,有些问题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课堂检测这个环节也进行的比较仓促。

  反思是为了寻找问题,自我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保持优点,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蜀相》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要求,并结合教材地位、学情特点,确立了本节课的目标。

  1. 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学会鉴赏怀古诗的方法。

  2.学习古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2课:蜀相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2298946647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闽ICP备18023965号-5闽公安备35020602002120     Copyright © 2011-2021 https://www.xuexiba.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免费获得验证码

微信公众号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应付金额: 300

付款成功后,概不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