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23.《范进中举》教案

ID:64377

时间:2021-12-15

相关标签:  部编版    语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23.《范进中举》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假如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日,当我们熟识又熟识一位古代学问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学问分子,年近 半百最终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状况。

  (三)

  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探讨: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依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与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学问分子凭科举道路而转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学问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学问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

  (一)探讨: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

  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学问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二) 学习、探讨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殊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①指导学生探讨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 ……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

  3.本文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

  4.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两点:①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②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

  5.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亮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范进中举》赏析

  《范进中举》是一篇辛辣的讽刺小说。文中通过对比、夸张和写实的手法,刻画了范进这样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学问分子的形象,同时通过他中举前后,四周的人(特殊是他的岳父)对他的不同态度和表现,有力地鞭挞了当时那种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丑恶社会现象。小说以范进中举为线索展开情节,支配结构。本文主要手法是讽刺,

  一是讽刺象范进那样热衷于功名利禄的读书人,

  二是讽刺象胡屠户那样趋炎附势的小人。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举”前(略写),穷困潦倒,难以生存。

  具体写了三件事:

  1、进学归来。

  范进是一个穷书生,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有今日没有明天。“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那个时代的社会价值观。科举制度是那时的读书人脱贫致富的惟一追求。范进就是一个典型。尽管家徒四壁,他也不情愿做别的营生来解决一家的温饱。他一心追求功名,参与科举考试,屡试不中,50多岁才好不简洁进了学,中了个秀才,秀才除了只是他往上爬的一块垫脚石外,不能给他带来其他好处。

  胡屠户是一个市井小人。嫌贫爱富,趋炎附势是他这一类小人的基本特征。范进中了秀才,他提了“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道贺”。他不仅没有一句夸奖的话,反而把范进臭骂一通,把他贬得一文不值。他说什么“如今不知我积了什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然后就教他怎么做人:“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是要立起个体统。”什么体统?一言以蔽之,就是欺贫爱富。

  2、借钱赶考。

  要想转变穷困潦倒的地位,只有连续参与科举考试,中了举人,才会有一官半职,才会带来荣华富贵。当范进去找他岳父借钱参与乡试时,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淋头”,还连带骂他“那老不死的老娘”。真是可恶至极,欺人太甚!他这样对待范进也不惊异,因为范进参与了很多次考试,到胡子都白了才中了个秀才。因此,他认为,范进要中举人是“癞虾蟆想吃天鹅肉”,借钱给他是“去丢在水里”。这里为后文中举进行蓄势,作铺垫。

  范进还是决心去参与乡试。

  3、乡试归来。

  文中没有写范进参与乡试的过程,就直接写他乡试归来的情景:“家里已饿了两三天”,其老母“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要是这次再不中,真不知道这一家子如何生存下去。这里是连续为下文蓄势,作铺垫。

  第二部分:

  “中举”后(详写),荣华富贵,滚滚而来。

  具体写了5件事:

  1、喜事临门(详写)。

  “黄天不负苦心人”,范进最终中了举人。这真是出乎意料之外!当邻居告知他这个喜讯时,他不敢信任,以为是哄他玩的。

  当听说范进中举了,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来贺喜。对范进是口称“贤婿老爷”。他见范进“衣裳后襟滚皱了很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那种卑躬屈膝的样子多么可笑!到了家门,他高声叫道:“老爷回府了!”那种趾高气扬,耀武扬威的架势,简直是气焰熏天,不行一世!

  2、喜极而疯(细致描写)。

  当范进看到喜报时,确定是真的中了举人,这怎能不叫他欣喜若狂?于是,他疯了。文中细致地描写了他发疯的情景,又可怜,又可笑。作者主要运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他54岁最终考中举人喜极而疯的丑态: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这一“看”,一“念”,一“拍”,一“笑”,一“道”,多么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的狂喜状态啊。可是,他喜昏了,“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被弄醒后,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他的命运从今可以转变了,好运就在前途,可以拖贫致富,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在向他招手了。

  他“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这形象多么滑稽可笑啊!

  3、岳父治疯(夸张描写)。

  这时的胡屠户与从前简直是判若两人。众人劝胡屠户去打醒范进,治好他的疯病。他作莫非:“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为了让女婿醒过来,“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当心收起,把平日的凶狠样子拿出来”。他“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看到这里,真是叫人忍俊不禁。一副前踞后恭的丑态跃然纸上。过后,他还“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4、众人贺喜(略写)。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中举前,范进一家濒于绝境,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可是,一旦中举,就不同一般了,四邻纷纷相助。

  5、乡绅送礼(详写)。

  就连城里的张举人也登门相贺,拉关系,称兄道弟,不仅送了五十两银子不说,还要送三进三间的房子给范进。“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他何以如此慷慨?感情投资也,政治投资也!为了日后好互相提携,互相勾结,同流合污也!一幅世态炎凉的众生相刻画得多么淋漓尽致啊!

  通过范进中举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范进中举前后,社会经济地位是天壤之别。文章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学问分子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范进中举》课后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过“老师非谓滔滔不绝的说,学生悄悄倾听,而在于引导、启迪”,这句话的的意思就是要求老师转变角色,由一个完全的讲授者变为引导者。但这并不是说老师的角色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下面请看一段节选的教学案例:

  片段一:

  “……生:老师,我觉得范进不值得可笑,我很佩服他。”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范进是成功者,十年寒窗,一考一落,但他不垂头丧气,还奋力上进,在家人、亲戚的反对下,在没有经济来源的状况下还不罢休最终达到目标我很佩服他。”

  “师:同学们还有其它意见吗”

  ……

  “师:同学们探讨热忱,这很好”

  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范进中举后其言行心态又会怎么样?”

  “生:晕官味,钓一只烟、跷二郎腿、看书、写文章……”

  “师:是这样吗?”

  “生:不会,因范进来自民众,来自农村,他会想到中举后的生活来之不易,它肯定会为百姓造福,体察民情,为老百姓办实事、办真事的”

  “师:同学们的发言很有见地,请大家拿起笔来写写中举后的范进,充分发挥想象……”

  以上选自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配套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是由课程教材探讨所与中学语文课程教材探讨开发中心共同编著的。编著的目的很显然是想使其在课程改革实施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我们知道,在这篇文章中,很明显的作者是通过发疯等详情运用对比和夸张等手法来讽刺范进其人的。因为大家都是同行,再多关于文章的主题,以及范进这一人物的形象,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看看在片段一中,老师对学生提出的范进是一个“奋力上进”的人,未置可否。学生应当会理解为默许。片段二中,学生说到范进以后的形象应是“晕官味,钓一只烟、跷二郎腿、看书、写文章”,老师一个反问“是这样吗?”,学生反应很快,好像洞悉了老师的意思,于是范进马上就变成了一个可为“百姓造福”的清官形象。不知在九泉之下的吴敬梓老先生见到这一幕作何感想,是哭亦或是笑?

  问题出在哪了?是这位老师不是科班出身?这显然是不行能的。那么,就是说这位也能理解《范进中举》这篇文章了。那他为什么对学生如此明显的错误束之高阁呢?主要原因是,他对新课改的精神没有领悟。他迷路了。新课改要求:“留意调动学生自由自主地参与意识”,他担忧自己的参与和订正会影响到学生的“自由自主地参与意识”,于是他缄默了,为了成全学生,自己心甘情愿的在课堂中退居幕后,将课堂让给了学生。

  事实上,他没有真正的领悟新课改的思想,新课改是依据学生接受学问的特点,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要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但是老师的主导地位却确定不能忽视,否则,谁去引导、启迪学生接受真知呢?这样的话,辨别好坏是非的能力还未形成的学生,在学问的海洋中不会迷失航向吗?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23.《范进中举》教案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2298946647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闽ICP备18023965号-5闽公安备35020602002120     Copyright © 2011-2021 https://www.xuexiba.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免费获得验证码

微信公众号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应付金额: 300

付款成功后,概不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