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聪明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

ID:62140

时间:2021-04-30

相关标签:  肖复兴  

  肖复兴:聪明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

  小铁上初二的时候,有一天下午我和他妈妈出门。问他去不去,他摇摇头,一个人闷在家里,晚上,我们回到家,他问我:你发现咱家有什么变化吗?我望了望四周,一切如故,没发现什么变化,他不甘心,继续问我:你再仔细看看。我还是没有发现什么蛛丝马迹。倒是他妈妈眼尖,洗脸时一下子看见脸盆和脸盆旁边的水管上贴着小纸条,上面写着脸盆和水管的英文名称。

  我这才发现屋子里几乎所有的地方,柜子、书桌、房门、厨房、暖气、音响、书架……上面都贴着小纸条,纸条上面都用英文写着它们的名称,每一张小纸条剪得大小都一样,都是手指一般窄长形的,不仔细看还真不容易看到他很得意地望着我笑。不用说,这是他一下午忙碌的结果。我表扬了他。那一年,他对外语突然有了兴趣。他就是这样开始外语的。他所付出的努力一般是在家里,是默默的。他贴满在家里的小纸条,仿佛是安徒生童话中神奇的手指。他抚摸着那些东西,使得那些东西花开般地有了,和他对话,彼此,让枯燥而艰苦的学习有了兴趣和色彩,有了学下去、学到底的诱惑力。

  从小到大,总是有人夸奖小铁聪明。读中学时,他的老师当着班上的同学表扬他,说:只要肖铁想学好哪一门功课,他总是能把它学好。大学期间,同学们也都认为他很聪明,都说他总是很轻松地就把学习学好了。我应该庆幸的是,小铁一直很清醒。每当别人夸他聪明时,他从来只是笑笑,没有骄傲而忘乎所以。他知道要论聪明,比他聪明的同学有的是,比如当时他最佩服的同学男的任飞、女的刘斯庸,后来都考上了清华大学。他所要做的就是认真,而且重复,把要学的东西弄得牢靠扎实。

  当别人夸奖小铁聪明时,我当然很高兴,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但是我很清楚,孩子是以他的刻苦取得他应有的成绩的。

  有一次,和另外一所学校的同学开座谈会,有个同学问他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好的成绩?他回答说:没有别的好办法,就是得学、得背。比如历史,高考前老师带领大家复习之前,我已经把书从头到尾背了三遍了,而且要注意背那些图边上和注解的小字,要背得仔细,才能万无一失。

  那天座谈,我坐在他身边,听到他的话,我很高兴,比他取得好成绩还要高兴,也许,只有我知道他是如何刻苦的。小学毕业时我整理他书桌的抽屉,光从四年级到六年级三年的练习的草稿,就装满了一抽屉,每一篇都改过不止一遍。小学毕业准备考中学,他把所有要背的准确答案都录在录音机里,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时把录音机打开,一遍又一遍的听,哪怕是睡觉前那一点时间也绝不浪费。而光他抄写别人文章的本子,所做笔记的本子,不知该有多少,虽然许多本子都只记了半本就扔下换了新本子,尽管我批评他太浪费了,他还是愿意一个本子一个内容,频繁地跳跃着他的新内容。

  有时候,他很贪玩,读中学时最迷恋的是NBA,哪怕考试再忙,电视只要有NBA的比赛,他是必看不误,你怎么说,他也是雷打不动。为此,我和他发生过冲突,你想想,都快要考试了,他一个大活人还在整晚整晚看电视,做家长的心里能不慌?做家长的都希望孩子是个听话的小羊羔,到了晚上都要赶进圈时去学习,不要受外面的种种诱惑,外面净是大灰狼,冲突到了极点,弄得他哭着对我说:我什么时候因为看NBA把功课耽误了?我现在看电视耽误的时间,我会安排时间补回来。

  现在,我相信他了,他读大学期间,时间更紧张了,偶尔回家一趟,或是陪他妈妈逛商店,或是陪我聊聊天,其实都是很耽误他的时间的,我知道我们大人的时间显是越来越慵散了,但孩子正是忙的时候,而且,我发现我变得爱唠叨了,也许好不容易看到孩子回家一趟,总想和他多话,便缺少节制。而他变得懂事了许多,从来没有不耐烦过,总是放下手中的书本,听我没完没了地说。听我说完之后,他会对他妈妈开句玩笑:妈,你看我爸又耽误了我的时间,我得晚几个小时了。

  有一次,他让我帮助我买盏应急灯。说晚上过11点,宿舍就熄灯了。我劝他少熬夜。他说同学都这样,每个人的床上都有一盏应急灯。应急灯要是妨碍同学了,他会骑上车跑出校园,到学校旁边的24小时永和豆浆店,买点吃的,就开始温书,一坐就是一个通宵或半夜。

  虽然,我不赞成他熬夜,但我赞成他刻苦、努力。在智商方面,孩子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关键在于每个人付出的努力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要知道,聪明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外表可能闪闪发光挺好看,但包裹在里面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这重要的东西就是刻苦。

  大三的一天晚上,小铁来电话告诉我和他妈妈:英语六级成绩出来了,我得了89.5分。他知道做家长的就是一根筋只认成绩,他很遗憾地说:就差半分。要不就九十分了。这个成绩是他们系里的第一。他的英语四级考试也是全系第一,得了92分。

  我忽然想起初二()时他贴满在家里几乎每一个地方的那些小纸条。

  大四的那一年,他考了托福和GRE,成绩分别是647和2390分,考得都不错。都说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其实分更是家长的命根,做家长的只有看着分才踏实,我也一样,未能免俗。

  我再一次想起初二时他贴满家里几乎每一个地方的那些小纸条。

  前两年搬家的时候,我发现厨房、房门、厕所……好多地方居然还保留着那些小纸条,只是颜色已经变得发黄,但蓝色圆珠笔写的英文字迹依然清晰,好像岁月在它们的上面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十年过去了。孩子如今已经在美国读书。他的房间空荡荡的,却总能发现他的茶杯或玩具的背后贴着当年他写着英文的小纸条。就让这些小纸条一直保留着吧,保留着那一份回忆和感情。

  肖复兴:读书的缘分

  30年前,我买的第一本书是雨果的《九三年》,定价1元1角5分。是在北京王府井的新华书店排长队买到的。那个百废待兴新时代的壮观,让书成为了劫后复出的主角。

  30年来,确实如韩愈说“未尝无一日去书不观”,却属于狗熊掰棒子,读一本丢一本。只能随便挑几本能够立刻奔到眼前的书来。蓦上心头的和不期而遇的书,应该都有缘分。

  《郭小川1957年日记》(河南人民出版社)记录了1957年,36岁的郭小川奉命调到中国作协当秘书长。他面临的是为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写结论和反右斗争。他被推到前台,游走上下几方势力之间,左右腾挪,心力交瘁。不少文坛德高望重的风光人物,均在他的日记里走马灯一般亮相,演出属于那个时代的闹剧。让我多少有些吃惊的是,日记里记录下不少他晚上看戏看电影或拿着稿费或利息下馆子的事。这种多少的风花雪月,和那个年代有些不协调。他还写下了那么多的作品。在他的日记里有这样的统计,这一年里,他写了几万字的文章和六千行的诗,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里的诗人中的绝无仅有。他的几部至关重要日后遭到批判的作品《白雪的颂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都是在这一年写出的。这些诗作所表现的内容和所流露的情绪,和1957年的现实格格不入。郭小川在那个动荡年代里的心境和行为以及文本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曲折而复杂乃至痛苦的心路历程,值得玩味。

  如今文化研究已经成为显学的一种。我要说的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约翰·费克斯1989年所着的《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他一反自上个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批量生产的商业文化、流行文化、庸俗文化社会批判的理论,以平民为视角和立场,以符号学为研究方式,从购物商城、游乐场、连锁店、汽车、摇滚、酒吧、球场、电视肥皂剧,到麦当娜现象、猫王故居、节食减肥……无一不包,将当代工业社会所制造所表现出种种的大众文化现象,给予了全新、通俗、有趣的诠释。

  他所面对的这一切,也是我们所熟悉并且逃离不开的大众文化的包围圈。对比法兰克福学派,费克斯的观点和论述,更能够让我接受。尤其是他从文化工业制造出的文本库存和文化资源来分析,指出大众文化永居弱势的权力游戏的作用,以大众文本对抗霸权文本,以大众快感获得自身意义,毕竟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平等民主的气息,和对大众文化现象一些新的方式和角度的解读。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包括纸面媒体、电视和网络在内的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的相互作用,实际已经在不自觉地以费克斯的观点一起参与了对中国文化格局的改写。新的文化消费心理和市场需求,也在不动声色中介入了艺术原本不可一世的世袭领地,迫使经典的版图向时尚和市场进行重新勘测和调整,甚至割地或开放港口。这种“大众文化的互文性”,正在发生的意义,便也呈现在了正在发生的游戏的娱乐之中,让人看到大众文化自身丰富性和复杂性。

  当代小说方面,我特别要提到《朗读者》(本哈德·施林克着钱定平译译林出版社)和《我父亲的光荣》(马塞尔·帕尼奥尔着周国强译安徽文艺出版社)。

  《朗读者》触动的是法西斯罪恶的过去,让人思考如何面对战后成长起来的德国第二代第三代人。故事讲述了15岁的米夏和36岁的汉娜一次街头偶遇和接下来无法控制的肉体接触,女人对自身文盲和集中营看守历史的双重隐瞒,性爱之前男孩对女人的高声朗读,不仅变成了小说的标题,也变成了一种隐喻。然后,汉娜突然不辞而别,小说的第一章到此戛然而止。直到多年以后米夏成为法学大学生时才又看到了她:在法庭上,她出现了,站在历史黑暗的另一边,承担着战后人们对罪恶的指责。

  同情节紧凑而貌似情爱流行的第一章写法不同的这一章,对于我们中国的读者是陌生的,却是这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我们的小说不少已如一张油饼,被电视剧和时尚的双面煎烤得过分光滑油亮,香酥可口了。但是,在这部小说中,到了这里,作者不仅将汉娜、同时也将米夏置于审判席上,如同书中米夏自己说的“全都捆绑在一起出庭”。在彻底小资化了的文化背景中,《朗读者》这部书对于我们有着无法回避的相关性:在和历史调过情以后,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吗?几代人之间的欲说又止、躲躲藏藏()后面是什么?

  法国人写的小说在平易之中见功夫,靠的不是离奇情节的外功,而是气定神闲的内功,这样的内功是对生活、情感和艺术炉火纯青的渗透和把握。属于慢火炖鱼,而不是我们这里见惯的炫技派的爆炒或油腻腻的滑溜。

  《我父亲的光荣》作者是法兰西文学院的院士,这部作品被推举为1945年至1980年法国最优秀的30本小说之一。读这样的一部小说,可以让我们明白法国人喜欢什么样的小说,从而能够看出他们和我们的文学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的异同。

  我看过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法国人对于它的喜欢,也许让我们觉得法国人的幼稚和简单,我们会觉得充其量是部儿童小说。但是,它纯净明亮的小说颜色,同样明朗美丽的普罗旺斯的山间气息,是法国人的一种生活,也是艺术的向往。追求纯净与追逐繁华,是法国葡萄酒和我们的二锅头的区别,便在小说的写作和阅读中首先拉开了距离。

肖复兴:聪明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2298946647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闽ICP备18023965号-5闽公安备35020602002120     Copyright © 2011-2021 https://www.xuexiba.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免费获得验证码

微信公众号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应付金额: 0

付款成功后,概不退款